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多姿多彩的真菌世界
【会议报道】多姿多彩的真菌世界

2018-11-26 15:21

作者

11月24日下午,京港感染论坛多学科真菌感染诊治专场正式拉开帷幕,本模块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的许兰平教授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余进教授主持。

首先由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和平教授以《多姿多彩的真菌世界》为题演讲,首先介绍了一例下肢纹身后皮肤真菌感染病例,经培养为西弗射盾子囊霉,二代测序为枝顶孢,徐教授从形态学上对枝顶孢、暗色枝顶孢、轮枝孢、镰刀菌、帚枝霉进行了鉴别。随后徐教授介绍了一咳嗽、咳痰、发热老年女性患者,肺泡灌洗液培养出短帚霉,帚霉属菌落扩展,白色、浅黄色、棕色或黑色,粉末状,天鹅绒样,分生孢子基底部平切,壁光滑。真菌的形态鉴定需要从菌落、菌丝、产孢结构三方面进行观察。多种多样的真菌图片给现场参会者以直观、深刻的理解。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赵振军教授,他为我们带来了题目为《侵袭性肺曲霉菌CT特征》的讲演,CT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主要表现为1.两肺多发,以上、中肺野常见2.晕征3.大片坏死、空气新月征4.钙化5.多发病灶及多种征象并存。但临床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较困难,除影像学诊断外,还需要结合患者原发疾病和易感因素、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等作为诊断依据综合考虑。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南京总医院的苏欣教授,汇报题目是《肺曲霉菌病诊断研究进展》,肺曲霉菌病传统的诊断方法有: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很多临床标本来说,直接镜检是一项重要方法,与培养相比,可快速获取结果(2-4小时),组织病理的诊断率在20%-80%,与病理科医师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又出现了一些快速诊断方法,如抗原检测(G、GM)、抗体检测(IgG)、新型分子标志物(PTX3、Dectin-1)、PCR、二代测序技术,进一步丰富了肺曲霉菌病的诊断方法。

 最后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赵彩彦教授以《念珠菌感染—一个不能忽视的话题》为题演讲,赵教授指出念珠菌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最主要病原体,高龄、ICU住院时间长、动脉导管、机械通气等是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念珠菌培养阳性,要结合标本来源、分离方法、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感染部位、其他实验室结果及高危因素综合判断念珠菌是定植或感染。针对念珠菌感染要采取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赵教授还重点介绍了耳念珠菌,对其流行地区、易感患者、耐药率做了详细的描述。

四位讲者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真菌感染的诊治,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参会人员的阵阵掌声,为与会者提供了一次难忘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