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 15:21
作者
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的辩论版块pros and cons于今日下午拉开了帷幕。八名专家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及视角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今年的辩论版块由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的陈佰义教授及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曹彬教授担任主持嘉宾。辩手为来自一线的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医生、临床药师以及临床微生物检验技师。 
第一辩题为:Sepsis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1小时原则有充分证据吗?
正方为上海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余跃天医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陈璋璋药师,他们通过“每延迟治疗1小时,患者死亡率高度上升”的临床数据展示了脓毒症的时间敏感性,强调脓毒症必须把握黄金时间,争分夺秒。同时他们通过大量的文献解析指出最新关于脓毒症的1小时bundle的更新是基于中等质量水平的证据做出的及时修订,并且为强推荐强度。此外,病情的准确评估和治疗的及时对于脓毒症的诊治至关重要,医生需要在确认sepsis后第一时间启动抗感染治疗,这样才能给患者最优的转归可能。所以1小时原则有着充分的依据和现实意义。 反方为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潘纯医生和来自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微生物的慎慧技师,他们认为Sepsis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1小时原则证据不足,首先,制定1小时集束化治疗策略的实验研究仅为观察项队列,故仅能说明二者有关联,但并无因果关系;同时他们指出1h的时间范围过于苛刻,在实际操作中不易实现,一味追求速度容易导致过度诊断、过度治疗,进而带来严重的耐药后果及不良的转归;最后,他们详细阐述了SSC指南对于time to antibiotic中的 time 是指开始的时间还是终点的时间尚无清晰界定,所以Sepsis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1小时原则尚无充分依据。



第二辩题为:生物标志物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吗?
正方为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临床微生物室的徐春晖技师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周密药师。他们通过对多种感染性疾病诊断所需求的及时性、多病原复杂性层层展开,提出生物标志物有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的优势,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对感染患者更早诊断,而感染的正确诊断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起点;此外他们通过对文献以及多部专家共识、指南的详细解读提出联合生物标志物检测有助于减少患者抗菌药物暴露,改善患者预后。辩论的反方为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王一民医师和河南省沁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李姝技师,他们对合理用药的“3R-2D-2M”(合适的试剂、合适的药物、合适的病人诊断,恰当的剂量、恰当的疗程,最大的临床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同时指出生物标志物不能代替传统微生物培养,并以PCT和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例缓缓道来并认真剖析,最后他们提出以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为基础,以病原学诊断为核心,加快分子生物学发展,开展多学科合作进行综合诊疗、才是合理用药的趋势和方向。



点评嘉宾陈佰义教授妙语连珠,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非凡。8名专家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对抗感染治疗的焦点和热点开展了激烈的辩论,并与主持及嘉宾专家进行了充分交流。每位讲者的内容充实而精彩,观众聚精会神,在讨论环节双方也就不同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辩手回答审慎而幽默,观众也积极参与,现场高潮迭起,充分达到思而辩、辩而进的目的。相信该环节对提升感染诊断、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都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