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 15:21
作者 王启
京港论坛,盛况空前。11月24日下午,北京昆泰酒店二层多功能A厅(分会场一)迎来了该会场内的最后一个版块——CRE防治研究网络专题。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已经成为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关于CRE感染防治的研究也是当前摆在感染性疾病专业的首要任务。该板块由本次大会主席王辉教授、曹彬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的张嵘教授给大家带来了题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再认识:“理智与情感”》的报告。张嵘教授深入浅出,把肺炎克雷伯菌的前生今世详细地的介绍给了大家。由经典的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到最近张嵘教授团队报道的碳青霉烯耐药的HvKP,让代表们了解到临床上关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探索愈发深入。同时,张嵘教授还强调,CR-HvKP在临床的分离比例并不高,还不至于造成恐慌。
接下来,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王启给大家带来了《我国多中心CRE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报告。2012-2016年,在王辉教授带领的CRE研究团队,连续多年监测国内多中心CRE感染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产碳青霉烯酶所导致CRE的比例在上升。KPC及NDM是我国的主要流行酶基因型,且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国内同行应注意2个重要高危流行株,肺炎克雷伯菌ST11(KPC-2)及大肠埃希菌ST167(NDM)的流行。该研究显示,临床上碳青霉烯酶筛查界值推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MIC值为0.25mg/L,厄他培南的MIC值为0.5mg/L。
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晓娟老师就《CRE检测方法评估和进展》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就本实验室关于四种主要检测方法进行了评估。包括CLSI推荐的mCIM及eCIM试验、商品化的OKN胶体金法、MALDI-TOF检测碳青霉烯酶方法及Gene Xpert检测。王晓娟老师最后总结,每种方法均有各自优势,但目前临床实验室还要针对自身条件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后来自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陈文慧教授分享了题为《艰难挑战-肺移植术后耐药菌的感染》的报告。作为新型的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抑制剂——阿维巴坦,在国内应用经验较少,陈教授在肺移植术后过程中使用阿维巴坦抗击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将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介绍给了大家。
最后,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及危重症科的常康博士做了题为《CRE治疗研究临床设计》的报告。目前,世界范围内针对CRE感染的治疗指南尚没有同一标准。国内诊疗方式与国外也存在差别,所以,关于CRE治疗的研究也是临床医生迫切需要的。常博士介绍所在研究团队在CRE治疗研究中设计和方法。
现场讨论非常热烈,与会代表提出了很多关于CRE、CRKP的临床和科研问题。最后由王辉教授进行总结,CRE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抗感染领域的热点、难点,CRE防治研究网络的建立,对于监测国内流行趋势,耐药特点至关重要,也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证据。同时,多学科的联合包括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药学专家、感控专家、基础科学家等共同联合,携手共建抗感染科学共同体,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关于CRE研究被发表,让更多的重症感染患者受益,这也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之所在。
供稿人:王启
日期: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