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京港感染论坛精彩仍在继续-记24日上午特邀报告
【会议报道】京港感染论坛精彩仍在继续-记24日上午特邀报告

2018-11-26 15:21

作者 轩伟霞

 

2018年11月24日(周六)上午在主会场特邀报告精彩纷呈海峡两岸感染病学界四名大咖为与会学者奉献了数场学术盛宴,大会特邀报告专场由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曹彬教授及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敬仁教授共同主持

自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薛博仁教授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以感染疾病的綜合症诊断为题目,向大家系统的介绍了感染性疾病的最新快速分子诊断技术,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如何帮助临床一线快速得到病原学,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对比传统血培养等检验的优劣,寻找“快而且准”的病原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薛教授娓娓道来:病人病史、抗生素使用剂量及快速病原学诊断等都非常重要,是一个感染诊断综合症的关键。病毒、真菌、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应如何制定治疗策略,靠传统方法有一定局限,而微生物分子诊断可以更加快速,而且一定程度实现耐药性检测。要实现抗生素精准治疗,需要病原学快速检测,但检测分子试剂盒内病原菌是否符合当地区域或当地医院的流行病原学需要验证。薛教授最后指出,高通量测序等分子检测技术可以一网打尽常见病原学,但是否行分子检测需要考虑花费和收益。薛教授的授课受益匪浅,引人深思。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为大家带来了“2018年抗菌药物耐药动态和研究进展”专题报告。王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2017年WHO抗菌药物耐药菌清单和欧洲因耐药菌感染引起的死亡或残疾分析,并指出当前我国医院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随后,王教授对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趋势、耐美罗培南肺炎链球菌的基因型特点、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与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新的检测手段与用药方案进行了重点讲解。

王教授指出新技术的应用为耐药菌的基因诊断提供了重要帮助,耐药菌的诊断、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报告结束,引发现场的热烈讨论。

 

接下来第三位讲者来自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张文宏教授围绕着“结核病诊治国际新目标:临床微生物观点”对肺结核的防治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开篇以结核病学家爱德华.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开场。并讲述了“3.24”的由来——1882.3.24日罗伯特、科霍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了结核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菌。

张文宏教授分别介绍结核病分类: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活动性结核病,非活动性结核病;再次指出中国结核病疫情的严重:中国潜伏性结核感染人群数量评估3个亿,每年贡献1500-3000万新病人。对比WTO提出2035年全球终止结核病的流行,指出其严峻困难。

张教授指出,控制结核感染关键是加大关注潜伏期结核。目前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已经从从传统技术到分子诊断水平。同时张教授提出DOTS及MDR-TB的国内外现状。并指出以及分析WHO超短程方案在中国推行的思考,中国为什么不接受?

张教授指出:新方案适宜人群:“最单纯”的耐多药结核病,但张教授结合发表的文章提出疑问,合适耐多药病人的患者测算过吗?二线药物药敏筛查可以满足新短程化疗方案吗?药物可及性与可支付性呢?在我国实施后的不良反应知道吗?在中国人群中推广的疗效预判做过吗?

张教授指出新指南的前期是临床微生物配套。指出缩短疗程必须优选患者,评估基线药物敏感性。最后对耐多药结核是标准治疗还是精准治疗的利和弊进行分析,从而阐述了临床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张教授幽默、风趣的精彩授课博得阵阵掌声。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的胡必杰教授受邀报告题目为“基于微生物支持的感控实践”。胡必杰教授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感控的软肋是微生物知识和运用能力。学习微生物知识,提升感控能力。从国外来讲,3-5年内全面提升美国感控人员能力,包括领导力,感染预防控制,技术能力和操作改进和落实;在其2020年战略计划中,将提供感染预防人员(IP)能力,确定为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APIC已经发布了一个自我评估工具,以帮助IP确定他们在预定级别上的设置。感染预防的核心能力:感染性疾病过程的识别,专业的病原学检查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感染病原传播;管理和沟通(领导力),教育和研究。必须强调微生物支持的感染防控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而且临床感控人员强烈需要临床微生物思维。感控是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工作、是具有管理思想的研究工作。在胡必杰教授的报告中,让我们了解了先进国家的感控体系及感控人员能力培养要求,清楚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及努力方向,同时也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发与借鉴。

京港论坛特邀报告不拘一格,多学科交叉,知识新颖,打造经典,专家们旁征博引,拓展思维带来最新进展,会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参会者不虚此行,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供稿者:轩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