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28 21:26
作者 常康
在一片激烈的讨论声中,临床大查房上半场结束,三份病例精彩纷呈,让与会者享受到了一场精彩的饕餮盛宴。经过10分钟的休息,临床大查房下半场正式拉开帷幕。本场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晶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毒研究室主任赵鸿教授共同主持。点评嘉宾团成员包括来自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张菁教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潍坊医学院杨国儒教授。
第一份病例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曲俊彦医生提供。一位发热5年的患者,辗转求医多家医院,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华西医院。入院后查PCT轻度升高,胸部CT示双肺散在结节影。腹部CT:肝实质多发病灶。给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患者体温仍有不断波动,伴寒战。肝穿病理示:查见坏死,伴肉芽肿反应。后经血液科建议,行脾脏切除+肝穿刺活检术。病理示:肝、脾均为肉芽肿性炎伴坏死。最终脾脏组织培养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后调整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病人体温终于恢复正常。曲医生最后总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主要源于疫区,最长潜伏可达62年,而该病人既往曾在海南打工20年,符合该病流行病学特征。并且给我们展示了该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第二份病例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娜医生提供。一位因“皮疹10月,发热2月,三系降低3周”入院的女性病人。该病人10月前右前臂发现20-30个直径约5-8mm高出皮面的皮疹,6月前出现右手中指肿胀、直径约4cm,2-3周后出现局部皮肤破溃。该病人临床表现主要为:1.单侧手臂皮损,指关节梭形肿胀 2.发热 3.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4.三系减低。胸骨穿刺不支持再障。超声示全身可见多处淋巴结肿大。最终,该患者右前臂皮损活检病理示:真皮浅中层巨大结核性肉芽肿。最终确诊: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给与抗结核治疗2约,患者体温正常,体力明显改善。然而,让霍医生预料不到的是,在抗结核近4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血细胞三系减低,再次入院。最终再次经骨髓活检,明确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患者合并骨髓结核。最终患者抗结核治疗1.5年,逐渐停药。
第三份病例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晶教授提供。王教授通过2份肺奴卡菌病的病例,向我们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临床思维,如何通过现有的信息,逐步挖掘,最终找到背后的真相。最后,王教授给我们梳理并总结了奴卡菌属的特点,传播途径,致病性及临床意义。还向我们介绍了奴卡菌的形态与培养特点。最终,这两名患者均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并最终痊愈出院。
最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张菁教授进行了点评:通过第一个病例,华西医院感染科对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发挥到了极致,非常精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娜医生,医者仁心,非常值得钦佩。杨国儒教授则说到:看到各位大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非常复杂的病情中抓住要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多学科合作的过程。这种临床思维方法特别精彩,对基层医生很有启发。
供稿:常康 摄影:武雍嵬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