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28 21:26
作者 尹红军
11月24日上午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特邀报告精彩呈现。该专题分别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的宗志勇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曹彬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郝晓柯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张家堂教授、胡必杰教授、王辉教授分别主持并点评。
宗志勇教授
首先,宗志勇教授针对临床医生面对微生物报告时常见的困惑,进行了“培养出细菌/真菌是定植还是致病”的报告。随着微生物检测方法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实验室结果报告,但培养出的细菌或真菌一定是致病菌吗?需要依据检验结果调整抗生素吗?
对此,宗教授强调:微生物检验结果是辅助检查,需要结合临床判定其意义;我们要回归到临床中来正确解读微生物培养结果,被引导而不是被误导。他从一例61岁肝硬化女性患者,TIPS术后出现肺炎开始,介绍了患者在ICU一波三折的诊疗经过,期间两次痰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生长、一次为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生长,主管医生将抗生素从亚胺培南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卡泊芬净,因治疗无效又改为亚胺培南联合左氧氟沙星,最后气道粘膜组织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生长(亚胺培南敏感,左氧氟沙星耐药)。回顾患者的临床经过,考虑整个肺炎过程肺炎克雷伯菌是病原菌,白色念珠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定植菌。
宗教授谈到对呼吸道标本如何区分定植和感染,目前尚没有公认标准,他提出以下四个问题有助于区分1.培养出来的细菌真菌是该部位感染常见的污染、定植菌吗?2.送检培养阳性标本时,患者是否存在感染?3.本次感染是否有别的病原体解释?4疗效与药敏试验是否匹配。最后他以一例AECOPD患者诊疗中痰培养结果的临床解读诠释了他的理念:根据临床决定培养出的细菌是污染、定植或感染。
曹彬教授
随后,曹彬教授针对我国目前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理性抗感染治疗“的报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增多,CAP的发生率持续升高,我国住院CAP的30天病死率平均为4.2%,成为经济和医疗支出的沉重负担。曹彬教授反复强调:理性治疗是保证充分治疗的同时避免过度治疗,理性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1.住院CAP的初始治疗以充分的经验治疗为标准,应覆盖大多数致病菌,病原学倾向性判断是进行抗感染治疗决策以及安排病原学重点检查方向的重要一步,可根据临床先粗略地分为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我国老年CAP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治疗不充分和过度治疗,可能与不了解其病原学特点有关。老年CAP患者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有更大比例,老年CAP需评估有无误吸、铜绿假单胞菌及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而长期使用激素的CAP患者病原学分析应考虑到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流感和CMV感染,同时注意PCP感染可能。
2.充分的经验治疗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广覆盖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基础疾病,耐药情况、特殊人群进行抗菌药物选择,分层是CAP理性治疗的重要一步。我国CAP患者过度抗感染治疗比例高,抗菌药物选择应评估患者耐药菌感染风险,建议对没有耐药菌感染风险的CAP患者使用青霉素类等窄谱抗菌药物 ,应避免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以减少耐药菌的出现。重症CAP不等同于耐药菌感染,重症CAP病原谱较非重症更为广泛,除肺炎链球菌外,要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肺军团菌、革兰阴性菌等,另外应注意病毒(流感、腺病毒等)
3.病原学检测应有针对性,根据检测方法特点合理安排。
4 .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应建立在对CAP的充分鉴别基础上,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5 .抗感染疗程和出院时间点的判断可通过执行达临床稳定标准来实现。
郝晓柯教授
最后,郝晓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临床微生物如何实现快速报告“。郝教授以自己团队建设为例,介绍了自动化微生物检测流水线的安装和使用,这套先进仪器可以实现检测标本的自动扫码、接种、培养、质谱鉴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随时观察待检标本的菌落生长情况,及时进行鉴定,使培养报告从以前的平均3-5天缩短为1.5天,为临床医生进行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依据。
对目前没有条件安装自动化微生物检测流水线的实验室,他建议可以从改变检验流程入手缩短报告时间。他介绍了他们团队改善血培养检验流程的经验,从严格掌控标本送检时间到对一级标本24小时随时检测,实现了快速的微生物报告,满足了临床医生的需求,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认可和依赖。
最后,郝教授用精美的图片展示了国外先进微生物实验室的设备及技术现状,让在场的微生物人员感到强烈的震撼。
三个精彩报告一直持续到12点多,参会者都听得津津有味,收获满满。
供稿:尹红军 摄影:武雍嵬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