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 23:40
作者 宁永忠

时间:2018.11.24 13:00-15:15,京港会期间
地点:北京望京昆泰二层VIP室
参会:
微免分会临微学组:宁永忠和鲁炳怀,代表王辉教授等
山西运城:裴军芳
青海西宁:黄文辉、李娟、李存辉、靳婕、施芙蓉
河北保定:王珏
内蒙通辽:张国梁、吴永娟、张华
河南信阳:王域平、王刚、王欢、李福照
未参会,微信补录:
西藏林芝:林宇霆

2.鲁炳怀:中日友好医院
我们在一线工作,专业感触很深。我想强调几点:
(1) 加强临床交流、沟通非常重要。如果希望临床医生相信我们,那我们的知识一定要充足深厚,要对得起医生,经得起考验。
(2) 希望大家力所能及,尽量把分子生物学建立起来。病毒、少见细菌和真菌,绕不过分子生物学手段。
(3) 欢迎大家出来学习。来这个会议,来中日医院、人民医院等(有各种形式进修),或大家方便的学术环境。(鲁教授随后有主持,发言后离开)。
3.裴军芳: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
(1) 以前工作条件艰苦,人少。但和王辉老师学习、取经后,主动增加工作负担,周六日安排值班,也得到领导认可,增加了人力。成年人血培养从1瓶到1套,逐渐部分科室2套,争取未来全部至少2套。
(2) 厌氧菌在鲁炳怀老师处学习到很多东西,回去后顺利开展,检出增加。
(3) 仪器也逐渐改变,近期已经购买质谱和Xpert。
(4) 对京港会、对微光计划都非常认可。感谢王教授、曹教授搭建平台。本次会议除了微生物学同事,还有老年科医生参与。并且嘱咐,再有会议信息一定通气。
宁:多谢裴老师的一贯支持和卓越工作。
4.黄文辉: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论坛非常有影响力,非常重要。建议增加多学科合作MDT环节。
宁:如何实现呢?
黄:可以把不同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召集到一起进行讨论。
宁:我们可以模拟现实,把MDT搬到京港会会场。类似临床大查房。
5.李存辉:湟中县第二人民医院
来自基层二级医院,以前标本少,设备缺。感谢微光计划走到基层。专家离开后,标本量有所增加(增加5%-7%),包括痰培养、血培养都有增加;结核涂片也有所增加(也和其他上级要求也有关)。
宁:(1) 标本量少:鼓励走出实验室,走入临床,未来一年,至少到临床宣传1次,多多益善。
(2) 设备缺:打报告申请。失败一次再申请,百折不挠。

6.李娟: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此次会议信息量巨大,给了自己大方向,通过会议病例报告和专家汇报,有了临床微生物学的思路。
宁:我自己的感觉,需要月余,甚至更久,才能消化会议专业知识。所以,不要急于强记,要融会贯通、有所实践。
7.靳婕: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我从市医院到县医院,感觉有一定变化。鉴定是ATB半自动,没有BSC。微光计划专家离开后,医院和科室重视落实。
(1) 交流增加。比如分离报告了MDR。医生会再送,会咨询用药。实验室提出药物值得商榷,医生会重视实验室意见,甚至采纳。
(2) 标本量有增加。血培养大约增加6%。痰培养增长5%。
希望各位专家多来,毕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_^
本次京港会,随时拍照发回本医院群。大家热烈讨论,吸收信息。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会。
宁:好,有改变就好。继续努力,争取多去市里或其他城市学习,希望明年参会。
8.施芙蓉:湟源县人民医院
县医院之前标本少,阳性率低。微光计划后和临床联系密切,受到重视,标本量增加。
希望明年还能通过微光计划来京港会。
宁:明年大家可以开辟多种途径。单位批,拉赞助,参与板块竞争(微光闪烁、慧眼识菌......),希望明年会期能再一次见到大家。
9.王珏:保定市中心医院
虽然我们是三甲医院,但觉得
(1) 设备差一些
(2) 临床遇到MDR,会问用药情况
(3) 细菌组长参与会诊。以前没有,微光计划专家来过后从无到有。记忆中半年来会诊有3次,非正式的电话沟通也有几次。
(4) 之前自己的环境比较封闭,这次参会收获很多。未来增加学习。
宁:(1) 没有实验室设备是完美的,都有不足。既要知不足,也要充分发挥现有仪器的优势。
(2) 回答用药心里有底吗?建议大家,学习热病,学习指南和行标。让自己说出去的话,有根据,有权威性,久而久之,医生信任,自己的专业地位逐渐确立,科室的影响逐渐增加。
(3) 组长参与,建议你也挤时间参与。时间就像水里的海绵......
王珏提问:粒缺。颈部溃疡。分离出丝状真菌。GM+。用抗真菌药物Vor(不用棘白菌素是因为贵)。真菌无药敏。血培养阴性。伤口双氧水冲洗。问伤口如何处理?当时建议皮肤科会诊。后来银离子覆盖,伤口也好转。
李福照:这有些超出了检验的范围。
宁:确实超过了检验范围。不过可以学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粒缺的程度、时间、预期恢复和是否发热、感染征象。开放伤口丝状真菌不一定是感染。GM对浅部真菌价值不大,也有假阳性。伤口处理:皮肤科、普外科、头颈外科等会诊;传统上一方面是暴露,避免厌氧菌;一方面是双氧水、碘液等方式消毒。可以看一下外科书,与医生、护理老师学习。有把握再建议,没有把握则谨慎、学习。

10.张华:通辽市科左后旗人民医院
我们医院是300床的小医院,生免高大上,细菌室只有半自动鉴定,没有血培养。王辉老师莅临后,买了迪尔血培养,刚刚安装准备使用。计划:
(1) 去临床。每天一个科室。忙不是理由。结对子医院是254医院。恰巧254医院有细菌室老师,准备讲解血培养。他汇报完后,我学习PPT,会继续汇报、沟通。目前空间小,期望有改变。
(2) 科室大力支持。争取院里进一步支持,努力改变局面。
宁:300床并不是小医院。鼓励走入临床,主动改变局面。
11.吴永娟: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
来自二甲医院。刚做微生物学一年。
(1) 在打通流程。有的地方连贯不起来。有api鉴定条、ATB药敏。
(2) 胡志东、徐修礼教授去以后,血培养增加了。
(3) 用胡志东老师PPT讲了1次课。把私人电话留给医生,医生会咨询。
(4) 遇到阳性结果,会与大夫沟通,问病情,追预后。
宁:(1) api条是国际产品,如果菌纯、浓度ok,操作规范、质控在控,那结果可信。发挥既有条件的优势即可。
(2) 胡和徐两位教授影响很大,你们因之改变,很赞。
(3) 鼓励讲课,鼓励增加交流,和医生作朋友。
(4) 鼓励追踪结果的应用,这才是临床微生物学。
吴永娟的追踪示例:某患者血液分离出大肠埃希菌、温和气单胞菌,第二天沟通临床。患者已经转院(中日联谊医院)。追到该医院,该医院血培养只有大肠埃希菌,而且药敏不同。把自己的药敏重复一下,结果同前,仍然不同。
宁:我觉得很好,如果稍加完善、逻辑推理,可以上“微光闪烁”了!鼓励思考、鼓励沟通,建立临床思维,以患者为中心。
12.张国梁: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1) 血培养厌氧菌,质谱鉴定,Eggerthella lenta。致病吗?
(2) 基层科研如何下手?
(3) 建议有“院感板块”
(4) 日程太紧,记笔记有的一知半解,没有PPT,照片很不全。能否会议延长时间、给大家课件,避免行程匆忙。
(5) 建议有“院长论坛”。这样效果会立竿见影
宁:太有想法了。赞!
(1) 血培养污染菌是7种。之外先考虑感染,结合临床表现、结合治疗。7种菌之外,不存在单瓶为假阳性的说法。
(2) 基层科研:有菌;找创新;技术平台不要限于一地。建议听顾兵教授讲座,建议及早下手保存菌株,建议多阅读、知道新的点,建议走出去,开拓眼界,多合作。另外不要给科研以时间限制,升职称有别的路。
(3) 院感板块:这一次有“曲突徙薪话感控”,争取未来进一步加强。
(4) 院长板块,提请王教授、曹教授、张文宏教授考虑。很好的idea!
(5) 组织安排:有照顾不周,向大家致歉。我们未来进一步完善,争取越来越好。大家要适应北上广的快节奏,也可以让心停下来。PPT如果讲者同意,挂官网。感谢大家,大家多包涵!相信明天。
张国梁问:会上专家提到区分定植与致病4条:是常见污染、定植吗?患者有感染吗?感染有别的病原解释吗?疗效与敏试匹配吗?如何评价这四条?
宁:①病原谱和定植谱。难在二者的交叉;②这个在报阳后要重新判断。不过对于致病菌,一经发现,就是异常,菌就意味着感染;③混合感染,肺炎很多;④不是匹配,不矛盾更好一些,但也有漏洞。而匹配了,也不能反推。这四条肯定要看,不过依然还有很多模糊。另外需要补充:标本性质和质量,感染源与播散灶病原,关联标本,暴发期特殊考虑......也没有提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检查。
13.王域平主任:河南省信阳市圣德医院
微光计划有效果。京港会议真好,是真正在办会,虽然节奏快,但很有收获。胡必杰教授说感控要进入微生物学,很震撼!问题:
(1) 监测网有限制名额。
(2) 京港会正式通知,怎么能提前知道?
(3) 鲁教授提到厌氧菌小仪器,什么品牌?
宁:
(1) 河南省监测网是明亮主任负责。向明主任申请、求情......实在没有,耐心等待机会、创造机会。
(2) 很早就发了通知。以后及时@我或组委会其他成员。
(3) 不知道鲁教授用什么。我知道尤德有类似,仅供参考。
14.王刚: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人民医院
细菌室不赚钱,标本少。微光计划专家建议和医院创二甲要求双管齐下,标本数量从每天个位数,增长为20个左右。计划:
(1) 推动细菌学检查进一步常规化。能良性循环。
(2) 加强临床沟通
(3) 和院感绑一起。让院感一起推动。
宁:(1) 推动常规化这个想法好,良性循环才是长远之计。
(2) 与院感合作非常好。院感办是管理科室、领导科室,影响力很大。
15.王欢: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人民医院
(1) 与院感合作很重要。
(2) 实验室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仪器购买进入日程,(医院床位1000),细菌室4人。
(3) 专家离开后,涂片多了(不过阳性率也下降了)。目前每天痰10个左右,分泌物和尿液都是5个左右。
(4) 如果痰都拒绝,每天会有7/8个,怕伤害了送检积极性。
宁:
(1) 确实要强化合作。不过合作的前提是分工。实际上专业不同,一定要强化边界意识。分工清晰,才能合作良好。否则容易互相推诿。
(2) 步入正轨,太开心了!如果实验室能步入正轨,那前途无量。
(3) 涂片多了,阳性率下降很正常。
(4) 拒绝痰,前提是与医生的互相信任、良好沟通。所以先交朋友,建立信任,耐心细致解释,少数可以遵医嘱继续做。
16.李福照: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民医院
建议微光计划回头看。
宁:这个建议好。
后来王域平主任也建议回头看。
17.林宇霆:林芝市人民医院
感谢王辉教授、廖康教授等微光计划专家。我们意识到,微生物不是仅仅在实验室就能做好的。我们需要走到临床、参加临床诊疗,参与感染防控,听到实验室外的声音。由此不断提高自己。这些是我们年轻检验人应该做的——永远在路上!
18.宁永忠: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和大家座谈很有收获:
(1) 大家的谈话,让我真正看到了微光计划的实际作用,感谢大家的努力与支持!微光计划也会继续前行,推动国内临床微生物学、抗感染工作发展。
(2) 建议大家:多学习,多参加学术会议,提高微生物学和感染病水平;多参加临床查房或病例讨论;每年至少1次给临床医生讲解微生物学与感染;主动改变工作作风和实验室局面,形成良性循环。
(3) 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可能会误会临床和管理,以为有很多束缚。其实,只有走出自己,才能走向世界;本无藩篱,想得多了,就有了藩篱;踏实去做,做得多了,自然会有改变。
(4) 本次座谈会信息和建议,会反馈给王辉教授等专家。
期待未来再相聚。期待明年医促会微感分会与京港会。谢谢大家!

审校:宁永忠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