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鉴证实录》: 拔开迷雾,探求真像
《鉴证实录》: 拔开迷雾,探求真像

2018-12-02 13:38

作者 鲁炳怀

2018年11月24日,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渐入尾声,远道而来的从事感染与微生物的同道热情丝毫不减,《鉴证实录》栏目已经举办多次,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提供精彩病例,备受大家好评。今年栏目讲者包括来自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马筱玲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黄燕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康梅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罗燕萍教授。

 赵晓涛教授、鲁炳怀教授,主持并点评了《鉴证实录》栏目。

 首先做报告的是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马筱玲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绝知此事要躬行-病原微生物探寻实录》。马教授报告中介绍了一例链球菌引起患者严重感染并死亡病例,患者为男性,59岁,发热,中毒性休克入院。既往曾因感染性休克进行脾切除。患者处理死猪后,出现发热,皮肤瘀点,瘀斑,很快出现DIC,经抢救无效死亡。经二代测序,发现有猪链球菌序列,确认患者死因为处理死猪过程中感染猪链球菌。在报告过程中,马教授回顾了以前曾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流感染的病例,也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出来。马教授强调,在抗生素使用后再进行微生物培养,将大大降低培养阳性率。建议临床养成规范的送检习惯。同时,分子生物学手段,包括PCR或测序等技术,将有助于临床感染病原诊断。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黄燕教授,汇报题目是《挥之不去的梦魇-非结核分枝杆菌》。黄教授报道了一例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临床感染。患者,女性,皮肤软组织感染,颜面部有多发皮疹。经鉴定为龟分枝杆菌,但采用多种抗生素,如莫西沙星,克拉霉素,利奈唑胺,多西环素等治疗。患者时有好转,但多次复发。黄教授的病例带给我们很多思考:非结核分枝杆菌应如何准确鉴定到种?常规的鉴定方法存在很多难题,治疗时间长,易复发,临床微生物是否应为一些特殊病原微生物提供药敏试验的结果?如何对NTM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康梅教授,汇报题目是《微生物检验助力抗感染精准治疗》。

康教授介绍了华西医院在对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精准诊断治疗策略,并进行了从宏观到细节的阐述,非常精彩。康教授汇报了在临床工作中碰到的布鲁菌,隐球菌,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分枝杆菌所致感染。精彩纷呈。这些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依靠临床与微生物医疗人员的密切配合。

最后一位报告的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罗燕萍教授,汇报题目是《所见不一定为实》。报告病例是一名年轻男性的感染诊治过程。患者烫伤后反复发热,病程曲折。血培养曾见数十种病原。病例讨论时怀疑有肠道原发病灶,致肠道菌群不断侵入血液所致。患者多年前曾有便血史,经病理片复检,怀疑为阿米巴原虫感染。采用甲硝唑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并治愈。整个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两个小时的汇报时间,台上讲者用心讲诉,台下认真听取,关键处举起手机拍照重点内容,留待回去再仔细学习。整个讲座内容精彩,涉及内容丰富,体现了组织者的良苦用心以及讲者的丰富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