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实时报道】研精究微-前沿和交叉2分论坛精彩纷呈
【实时报道】研精究微-前沿和交叉2分论坛精彩纷呈

2018-12-02 13:39

作者 刘昱东

京港感染论坛之研精究微-前沿和交叉2分论坛精彩纷呈

第一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于2018年11月23日下午继续在北京进行。下午4点30分,昆泰酒店二层分会场一继续进行研精究微-前沿和交叉第二个分论坛的讨论。该论坛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周冬生教授主持。

首先,由来自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教授介绍寨卡病毒的神经嗜性。秦成峰教授从基础发现到临床应用分别进行了介绍。秦教授指出,寨卡病毒是个古老的病毒,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其结构几个关键位点发生了变化,使得寨卡病毒获得了强烈的神经毒性。秦教授课题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引入一系列突变,发现这些突变不会影响病毒增殖,但是其中一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可以导致寨卡病毒获得强烈的神经毒性,导致小头畸形。随后通过动物模型,秦教授课题组率先明确了寨卡病毒可以产生小头畸形。秦教授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是如何将寨卡病毒变废为宝。神经胶质瘤也称为胶质细胞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0%,具有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的“三高一低”特点。胶质瘤复发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胶质瘤干细胞可以抵制放疗化疗,从而迅速增生 导致复发。秦教授课题组发现,寨卡病毒可以感染胶质瘤干细胞从而杀伤胶质瘤干细胞,而如果胶质瘤干细胞已经分化后,寨卡病毒则不能感染。利用这一特点,秦教授课题组通过在动物模型中建立人胶质瘤干细胞模型,利用ZIKA-LA感染这些小鼠,发现ZIKA-LA的感染可以很好的延缓小鼠生存率。进而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确认了寨卡病毒的确可以在体内感染并且有效的杀死胶质瘤干细胞。同时寨卡病毒可以激活强烈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干扰素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而这些细胞因子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对抗肿瘤。秦教授的研究为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二位和我们分享研究成果的是来自清华大学的程功教授,他以“蚊媒病毒完成"宿主-蚊"传播循环的分子机制”为题目,向大家介绍了病毒如何应用蚊虫的辅助进而更容易感染宿主。程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蚊子是否进化出一种机制,可以辅助病毒在宿主体内高效的感染、复制以及扩增,程教授以登革热病毒对于埃及伊蚊的感染为例,将这一假设进行验证。程教授研究发现,蚊虫通过吸食感染宿主的血液获取病毒后,宿主的血液蛋白在肠道中会被降解成单个的氨基酸便于蚊虫吸收,而降解产生的氨基酸中的其中谷氨酸是Gama-氨基丁酸的重要原料。由于吸血及蛋白消化过程产生的谷氨酸可以被肠道细胞的谷氨酸脱羧酶转化成Gama-氨基丁酸,随后激活Gama-氨基丁酸信号通路,通过抑制蚊虫免疫反应,大幅提高不同种类病毒感染蚊虫的效率。该项研究阐明了一种辅助多种蚊媒病毒的广谱感染机制在蚊虫体内的感染过程,为深入理解“病毒-蚊媒”之间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程教授接下来介绍了其另一项工作,即感染宿主血清中的黄病毒NS1蛋白增强蚊子对病毒的获取”的研究,程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登革病毒及乙脑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在病毒“宿主-蚊”自然循环中具有重要功能,同时成功研发了基于NS1蛋白的新型登革热双效疫苗策略,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夏青教授。夏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研发新型疫苗新策略”。 夏教授首先给我们展现出了生命组成的基本元素:核酸,蛋白质,糖类和脂类。随后夏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基于上述基本元素的合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包括非天然糖分子替换技术、非天然氨基酸替换技术、非天然碱基替换技术、蛋白质翻译机器改造以及RNA单碱基编辑技术。夏青教授首先介绍了糖生物学以及如何进行改造。夏教授指出,糖链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生物信息库。寡糖是生物体中一类最复杂多样的生物信息分子,其在生物体中是无处不在的,参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的一切生命过程。夏青教授接下来介绍了如何应用前沿合成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技术改造细胞中的基因密码子和蛋白翻译系统,如何利用基因密码子重编码体系、人工合成氨基酸及碱基系统、及化学修饰等手段,制备新型生物药物工程细胞,用于蛋白药物的快速研发及生物治疗细胞的定向改造;制备新型干细胞组织器官,用于类器官组织重编程及功能重建;开发新型单碱基编辑系统,用于单基因遗传病的临床治疗等。

前沿和交叉2分论坛讨论气氛热烈,听众被讲者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报告所吸引,感觉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不愧是一场令人酣畅淋漓的学术盛会。

现场观众认真听课,积极提问

供稿:刘昱东 审校:宁永忠 编辑:尹玉瑶 摄影:武雍嵬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