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2 13:43
作者 商潋瀚
2018年11月23日,Sepsis专题由山东省立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任万华教授主持。专题围绕Sepsis中的感染话题进行讨论,从疾病定义变迁,到临床微生物思维处理,到病原学分析均有涉及,观众大呼过瘾。


1
首先,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五部主任詹庆元教授为大家分享了“Sepsis的集束化治疗”,詹庆元教授从Sepsis的流行病学和Sepsis 3.0的定义出发,讲解了Sepsis的诊治思路:脏器功能评价、感染控制和脏器监测与支持。詹教授指出,对于Sepsis的病人,临床上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控制感染、液体治疗、脏器支持等),需要优化治疗策略,由此引出Sepsis集束化治疗。詹教授系统讲解了Sepsis集束化治疗的变迁,相关的重要临床研究以及一些治疗细节(测定血乳酸水平、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治疗反应评价等)。詹教授最后总结道,Sepsis集束化治疗目的是优化、规范临床处理流程;集束化治疗强调时间窗、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理;治疗关键是控制感染与维护脏器功能;同时,集束化治疗一直在不断更新、持续改进。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主任黄曼教授 “脓毒症版本变化到底改变了什么?”进行了报告。黄教授首先分享了Sepsis 1.0到3.0的定义及各自的特点,她认为Sepsis的认知理念经历了从倾向于炎症向关注Sepsis全身性、多系统综合征的转变。然后,黄教授介绍了Sepsis 3.0的争议点,强调应加强对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的新认识。最后,黄教授讲解了Sepsis的临床治疗决策(液体复苏、抗微生物治疗、机械通气等)。黄教授强调,Sepsis是一种系统性累及多脏器的综合征,其治疗也应涉及多脏器的维护支持;积极的病因治疗是Sepsis Bundle的核心,早期用药及早期微生物培养很重要。

3
第三位讲者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陈佰义教授,讲题为“Sepsis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one fit for all?”。陈教授回顾了Sepsis的三版定义并指出:定义的变化并未改变感染的本质;正确、充分、及时的抗感染治疗是改善Sepsis预后的最重要手段。陈教授认为Sepsis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没有“one fit for all”的方案。临床医师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需基于临床微生物思维,根据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评估和病情严重性进行临床决策。陈教授认为临床医师应关注重症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及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陈教授最后总结道,抗感染治疗应坚决避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做法,强调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的个体化。

4
最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郭强教授进行了题为“Sepsis病原学面面观”的专题报告。郭教授通过两例Sepsis临床病例引出了Sepsis病原种类的多样性,Sepsis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分布。不同类型的细菌、真菌、病毒导致的Sepsis有不同的特点,免疫功能不同的宿主对病原亦会有不同的表现。郭教授强调,不能将Sepsis作为“垃圾桶”,不能只看“冰山一角”,要关注冰山下面的部分。病原学诊断是Sepsis的核心,仍要关注病原学而不能完全经验治疗。


四位专家的报告环环相扣、精彩纷呈,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Sepsis的视听盛宴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供稿:商潋瀚 审校:王一民 编辑:孙世俊 摄影:武雍嵬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