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2 13:43
作者 王阳
全国千余名感染领域学者又一次相遇在北京,相约在京港感染论坛,尽享学术盛宴。11月22下午CAP-China-Network作为京港论坛会前会拉开帷幕。会议邀请到了曹彬教授,蒋荣猛教授,任丽丽教授,张巧教授,刘波教授从五个不同的维度介绍各自在肺炎研究领域的成果。本模块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静老师主持。


1
下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位列全球疾病死因第四位,占全球总死亡人数达4.83%。下呼吸道感染位列全部感染性疾病第一位,占全部感染性疾病死亡人数30.21%。
曹教授指出肺炎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表型和内型),疾病的认识应该从表型到内型逐渐深入。目前我国肺炎研究偏重临床特征的描述,而未来肺炎研究方向应着重肺炎宿主基因易感性,肺炎感染后宿主与病原体反应,肺炎后全身反应及远期预后。其中特别提到干扰素诱导的横跨膜蛋白(IFITM),它是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家族,可抑制多种有或者无包膜病毒的复制。研究表明携带IFITM3 rs12252的CC基因型是重症流感的危险人群。
而在治疗方面,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单用大环内酯类,阿司匹林和大环内酯类联合使用可降低重症CAP的死亡率;流感研究方面相较于单用奥司他韦,联合使用大环内酯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奥司他韦治疗H3N2患者可较好的改善30天死亡率。从随访观察中发现CAP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低于普通人群,尤其是老年和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总体来看,我国肺炎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匮乏,发展空间很大。大家应更加关注肺炎,努力攻克肺炎,减少疾病负担,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2
针对“中国病毒性肺炎临床诊疗在懵懂中前进”的话题,来自北京地坛医院的蒋荣猛教授指出病毒性肺炎危害巨大,长期被低估。每年全球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高达20亿。回顾过去,近20年的病毒性肺炎包括几次大流行,其中包括1997年的H5N1、2003年的SARS、2009年的H1N1、2012年的MERS、2013年的H7N9,这些肺炎类型不同,却有个相同点就是易引起流行,公共危害大,经济损失重!
在病原学检测方法上,蒋教授指出相比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等,PCR技术比传统技术有更高的灵敏度。目前我们对病毒性肺炎的诊治虽然尚在路上,但是已经有了一定进步。未来需要在病原学检测和新型抗病毒药物治疗方面多做努力,同时需要规范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力求实现我国病毒性肺炎的诊疗同质化。

3
来自医学科学院病原所的任丽丽教授也着重强调了肺炎病原学诊断困难的问题亟待解决。任教授指出对比我国与美国的肺炎病原谱发现,我国以细菌为主,而美国以病毒为主。感染常见,预后不同,那么影响表型的因素是什么呢?任教授提出病原遗传变异与个体差异密切相关。遗传多样性是多种疾病遗传易感性的生物基础,与个体对于药物、生物制剂、治疗方案等有不同反应。感染精准治疗的重要性就是以充分的病原学确诊为核心,同时多学科体系、多组学数据融合,以及各领域合作为基石。

4
针对肺炎的科普工作,重庆新桥医院张巧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和认识提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定位目标人群、有的放矢;
二、安排内容纲要、全面涵盖;
三、明确重点内容、把握深度;
四、琢磨写作技巧、通俗易懂。
众所周知,提高公众医学素养是医务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广大医务人员要落实到医学科普,创造衔接、创造沟通、传播医学知识,这也是传播医学人文精神和传播正能量。

5
如何做好基层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规范诊治。来自淄博市临淄区医院的刘波教授为我们做出了精彩的解答。刘教授提出首先应建立完备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诊断平台,以及精细化实验室诊断体系。而基层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规范诊治的基石就是实验室和临床的捆绑式发展。另外要加强临床沟通交流,对重要病人以及危重症患者开展床边接种,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病原学送检率单项检查,依托课题规范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发展多学科协作的呼吸道感染诊断、救治体系。


五位专家老师从不同方面对中国肺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为观众呈现一场临床肺炎的诊治防治盛宴。
供稿:王阳 审校:王一民 编辑:孙世俊 摄影:武雍嵬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所以自信”
“坚持原创、追求学术、倡导合作、注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