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指南与规范 > 【规范与指南】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和治疗建议
【规范与指南】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和治疗建议

2018-12-02 16:39

作者 邓继岿

百日咳是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婴儿猝死的原因之一,也是年长儿慢性及迁延性咳嗽重要原因,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是容易忽视的传染源,虽是疫苗可控制性疾病,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重现。

家庭内成年人患者和潜在感染者是儿童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百日咳的传染源76%~83%来源于患儿的家庭成员,其中55%来源于患儿父母,母亲为传染源的占32%。百日咳的流行模式已从过去的儿童-儿童模式转变为现在的青少年(成年人)-儿童模式。

百日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百日咳鲍特菌可以在人的鼻咽部密集聚集,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菌随飞沫可以迅速传播,易感者吸人带菌飞沫而被感染。

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感染宿主,任何年龄都可以罹患百日咳,人群普遍易感。由于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孕妇体内的抗体传送给胎儿很少,因此小婴儿对百日咳鲍特菌的抵抗力弱,或未达疫苗接种年龄,导致小于6月龄婴儿百日咳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明显高。

百日咳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近年来有明显再现,见图一。

图一:百日咳再现(ThomasA. Clark. The Journal of Infect Dis, 2014,209: 978-98)。

我国疾控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百日咳上报病例也大幅上升,见图二。

图二:2004-2017年中国百日咳发病人数。

患者吸入含有百日咳鲍特菌的气溶胶后,百日咳鲍特菌吸附到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增殖,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进入典型百日咳的3个临床阶段: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病程约6—12周,部分病例可以更长。潜伏期2~21d,一般为7—14d。不同年龄段临床特点如下:

0-3月:卡他症状不明显;可以没有阵发痉挛样咳嗽;可能仅表现为呼吸暂停、紫绀、抽搐。

4月-9岁:频率和程度逐步加重的咳嗽;夜间症状明显;咳嗽后呕吐。

≥10岁:迁延性或慢性咳嗽;咳嗽间期阵发性出汗发作;可表现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

实验室检测方法:核酸检测、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正确的标本采集是获得理想结果的重要条件。诊断标准:我国现行的两个标准有很大的局限性,参考其他国家标准及全球百日咳计划(GPI)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儿童分为3个年龄段,分为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1)0~3月龄:无热或低热,频率和严重度均进行性增加的咳嗽,加上鸡鸣样回声、呼吸暂停或咳嗽后呕吐、发绀、抽搐、肺炎、密切接触长期无热咳嗽的患者(多为家庭成员)中的1项即可诊断;也可不出现咳嗽,仅表现为阵发性呼吸暂停、发绀和抽搐。(2)4月龄~9岁:无热、低热,阵发性咳嗽≥7 d,非脓性鼻炎加上鸡鸣样回声、咳嗽后呕吐、呼吸暂停、抽搐、肺炎、症状夜间加重、密切接触长期无热咳嗽的患者(多为家庭成员)中1项即可诊断。(3)≥10岁:阵发性干咳≥2周,非脓性鼻炎,无热加上鸡鸣样回声、呼吸暂停、发作间期阵发性多汗、咳嗽后呕吐、症状夜间加重中的1项即可诊断。

实验室确诊标准:(1)0~3月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①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20×109/L)伴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比例≥60%);②PCR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③培养检出百日咳鲍特菌;④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倍)。单次ELISA检测PT-IgG不推荐本年龄段儿童使用。(2)4月龄一9岁: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①PCR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②培养检出百日咳鲍特菌;③免疫接种超过1年后单次ELIsA检测IgG滴度出现明显升高(>80~100  u/m1);④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PT-IgG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倍)。(3)≥10岁:符合I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①PCR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②培养检出百日咳鲍特菌;③单次ELISA检测PT-IgG滴度出现明显升高(>80~100U/m1);④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PT-IgG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倍)。

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新生儿外均推荐红霉素,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根据依从性和耐受性酌情选用;新生儿由于使用红霉素有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故不推荐使用,可使用阿奇霉素,需注意阿奇霉素可能导致致命心律不齐的风险,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可致异常的心脏电生理活动,如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等。近年国内有报道百日咳鲍特菌耐红霉素比例较高,临床使用红霉素静脉滴注近1个疗程症状仍无改善时,可考虑复方新诺(SMZ—TMP)50 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3~5 d。因SMZ—TMP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该类药物在2个月以下婴儿的应用属禁忌,此外使用前还需除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2.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5 d,若没有进行抗生素治疗,呼吸道隔离至起病后21d。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刺激诱发患儿痉咳。痰液黏稠可雾化吸人及吸痰护理,发生窒息时及时吸痰、给氧,若发生脑水肿需及时进行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出现。进食营养丰富及易于消化的食物,补充各种维生素和钙剂。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可减少患儿因恐惧、烦躁而引发的痉咳,同时保证睡眠,可水合氯醛灌肠或服用异丙嗪(非那根)、苯巴比妥等。

3.对症治疗:百日咳痉咳期最大的困扰是频繁剧烈的咳嗽,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干预措施。对症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药、抗组胺药和白三烯受体阻滞剂等,由于缺乏严谨的临床研究论证,故目前没有公认的推荐意见。中医称百日咳为“顿咳”、“鹭鸶咳”、“疫咳”,除在急性期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外,中医药治疗可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4.其他治疗:并发肺实变和(或)肺不张时,需要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对于危重百日咳病例,肺动脉高压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是肺动脉高压的成因之一,国外有报道用换血疗法移除循环中的白细胞,也有用一氧化氮、西地那非舒张肺血管等治疗,但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于更多高质量的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百日咳免疫球蛋白内含高效价抗毒素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用于脑病患儿,亦可使痉咳减轻,用量15mL/kg,静脉注射,72h内见效,但国内市场无供应,只能试用普通丙种球蛋白400~500 mg/(kg·次),静脉注射1~2次。

专家组成员:

名单(按单位的拼音排序):安徽省儿童医院(陈必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重庆儿童医院(许红梅、刘泉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单庆文);杭州市儿童医院(赵仕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舒赛男);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曲政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俞蕙、王传清、朱启镕);深圳市儿童医院(邓继岿、王红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刘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赵东赤);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中心(张月萍);西安市儿童医院(邓慧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华春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毛志芹)。



以上为专家共识部分内容,详细内容请阅读《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及治疗建议》。

原文(中华儿科杂志2017,55(8):568-571)。


审稿意见:

上述文章是已发表共识。

我们对实验室确诊标准:(1)①用于确诊,持保留意见。

一方面,原则上,没有微生物学确诊证据,感染性疾病不能确诊。

另一方面,按该共识文字表述,下列情况(肺炎,咳嗽加重,血常规异常)直接确诊百日咳,值得商榷。

临床诊断标准:(1)0~3月龄:无热或低热,频率和严重度均进行性增加的咳嗽,加上肺炎。

实验室确诊标准:(1)0~3月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①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20×109/L)伴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比例≥60%)。

另外,实验室诊断中,建议加,同时可以关注其他常见的呼吸道病原。

北京儿童医院姚开虎研究员提到,目前一般认为百日咳鲍特菌没有(正常)定植或携带,虽然血清学调查提示存在隐性感染,但还需开展严谨的调查研究才能确认。


附原文:

投稿人:邓继岿  深圳儿童医院

审稿人:宁永忠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鲁炳怀 中日友好医院

以上文章为京港感染论坛独家编辑,转载需要获得许可,并标明来源,投稿热线:pidmi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