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杂谈 > 【杂谈】临床微生物学专业翻译的几个问题
【杂谈】临床微生物学专业翻译的几个问题

2018-12-02 16:49

作者 宁永忠

在王辉教授、曹彬教授带领下,在京港感染论坛平台,完成了一些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病学专业翻译工作。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汇总如下。各位雅正。


原则:

  • 真实:直译为主;译错如错;

  • 汉语习惯:在真实直译的基础上,尽可能符合汉语交流习惯;

  • 适度保留英文;

  • 加注按语;

  • 多学科合作;

  • 一定要实践,否则不会有进步。


首先说一下真实。即信达雅三原则中的信、达。

检验医学属于西方医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学科。二者都要求真实——不能脱离原文,不能主观随意改写。这一条我不想展开了,但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尊重事实、不坚守真实,没有进行医学和科学工作的前提资格。

涉及到一个翻译方式——是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我个人的观点:科学文献要直译为主,文学作品要意译为主。科学文献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这样原作者的真实本意,可以完整、真实地呈献给读者。这个环节,译者消失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原作者的思维、专业、用词、风格等,这是最理想的情况。相当于读者直接阅读了西文原文。

我常常说直译和意译,这里解释一下。无论是哪种翻译,一致的基本要求是表达的意思清晰明了、顺畅可读。表达不清,读不懂,这和翻译方式没有关系。由此可知,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只是多少不同而已。直译,就是按字面儿意思,有什么词翻译什么词,不增加不减少;修饰、程度,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在保证读懂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符合原文。此时真实、一致最重要,语言美相对次要。我认为,这是科学文献翻译的根本原则。

意译则是在原来用字的基础上,为了充分表达作者的本意(注意是作者本意,不是译者自己的意思,而是译者理解的作者的意思),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包括归纳、演绎、修饰、解释等。比如诗歌,一个字后面会有典故、有意象、有隐含、有延伸、有抒情、有讽刺等等,此时离开文化背景,很难理解到位。为了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思,要么意译,要么加按语、笺注等进行说明。当然如果含义非常深邃、悠远、幽微、委曲,完全可以写一篇文章来阐发了。

原文的错误怎么办?古建筑修复领域,梁思成确立过修旧如旧的原则。翻译同理——译错如错。目的是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那影响理解怎么办?可以加译者按语注释,详见后文。

还有格式,也要尽可能保留原样。这样原貌展现,最尊重原作。

只有非常严格地坚持真实的原则,才能不放过任何一个小词,才能发现一些细节的问题。

比如CLSI,英文的CL之间有一个and。所以译作“临床实验室标准化...”是不合适的,即丢掉了and

再如,Educational Workshops Held at CLSI meetings。译作“CLSI会议将举办教育研讨班”就不合适了。Held显然与将的时态不对应。

又如,microbiologymicrobiological,是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所有的翻译都把“学”字漏掉了。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学会名称,几乎无一幸免。可以说,此学一丢,彼学不学!切、切!

另如,antimicrobial,是抗微生物药物。不要翻译做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包括抗病毒药物,比抗菌药物广。抗菌药物是汉语特有词汇,英语没有单一词汇对应——这意味着只要是翻译,就不能出现抗菌药物这个词。


第二,符合汉语习惯,即信达雅三原则中的雅。

汉语习惯是必须尊重的,因为目的就是为了汉语母语者阅读方便。建议在真实直译的基础上,尽可能符合汉语交流习惯。

初译完成后,一定要有声阅读几遍,把汉语不流畅的地方,进行合理的改写,重新遣词造句。这样有利于深入理解。

最体现汉语习惯的是“被”。英语很多被动语态,初译稿有大量的被。而汉语普通对话或行文,被用的很少。能否减少、替换被字,就成了是否贴合汉语的试金石。比如,鉴定耳念珠菌的替代方法的发展已经被提出,读着很别扭。调整为:已经提出发展鉴定耳念珠菌的替代方法,这样顺多了。减少被字,可以有以下思路:

1.改为主动语态。将英语的宾语,作为汉语译文的主语。

2.换做其他习惯的措辞、方式。比如“我被治疗了”,可以改为,“我接受了治疗”——这是改变了谓语。

3.汉语里有一种情形,不用被,主语会自然理解为宾语(我不知道汉语语法对此的说明,只是自己的经验)。比如:These four cutoff values are then used to develop a breakpoint。字面是,“四个界值于是被用来制定折点”。显然被很别扭。可以直接翻译为,“四个界值于是用以制定折点”。四个界值是形式上的主语(类似it),但大家自然会理解为它是用的宾语。有人可能会建议改为,“我们于是用四个界值来制定折点”。笔者不反对,但不赞同。因为“我们”不一定准确(有时候就不知道施动者是谁)。或者建议:“折点制定者于是用四个界值来制定折点”。笔者觉得啰嗦了。再如,Antimicrobials classified as time-dependent require that...。翻译为“被分类为时间依赖的抗微生物药物,需要......”可以,但被字多余。直接删去,“分类为时间依赖的抗微生物药物,需要......”,并不影响理解。又如,“患者被诊断为呼吸道感染”和“患者诊断(动词)为呼吸道感染”,“克林霉素很少被用于治疗”和“克林霉素很少用于治疗”,我想没有人会认为含义有不同。当然这种情况也要慎重使用,不能出现表达歧义。待方家 ^_^

4.汉语表达错误。比如,the genes associated with CPO are readilytransferrable to......翻译为,“CPO相关的基因很容易被转移到”。实际原文没有被的意思。这种错误要避免。

5.相反的情况是突出某种含义,此时建议,被要加引号。比如说工资收入,“被”平均了。此时恰恰是利用了汉语很少说被字的特点,来达到某种讽刺效果。

另外就是,如果没有规范译法,则要尊重汉语沿袭已久的约定俗成的翻译。除非是有明显错误、影响理解,否则不要改动——所谓俗译如译。

正例,如microarray,字面是微阵列,可以。约定俗成也叫(生物)芯片,没有原则性问题,可以使用。Biofilm,译作“生物被膜”最好。译作“生物膜”也可以,当然可能误解为biomembrane,但一般不会。

反例,如霉菌性阴道炎,显然错误,要改为酵母菌性阴道炎,或念珠菌性阴道炎。再如细菌性阴道病,不能叫细菌性阴道炎。这些地方不能用常用译法。因为常用译法错了。



第三,适度保留英语

1.缩写。此时按规则,应该是汉译、原词、缩写同时保留。这是常识了。

2.专业词汇或说法。在专业英语领域,语法没有特别之处。之所以叫专业英语,端的在于专业词汇。所以,专业词汇是链接普通英语与专业思维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保留专业词汇,相当于保留了关键节点。这种横断面式的展示,结合直译为主,会让读者觉得仿佛阅读了原文。

3.少见词汇或句子。因为少见,所以单纯地翻译,容易让大家以为有翻译错误。而保留原文,则一目了然、避免误解。

4.体现作者风格的词汇、句子。

比如‘Tis the Season! Good holiday cheer and kissing loved ones from far and near can bring along a heaping pile of respiratory illness. 饶是笔者阅读十几年,‘Tis也没有见过。一查,原来是莎士比亚的用法。显然,这是作者在展示自己的文学功底、语言能力。这种一定要保留。多么有趣啊!顺便延伸一下。笔者想把‘Tis the Season!翻译为“恰逢其时!”同道建议还是具体一些,后来译作“正值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节!”这种应该直译(恰逢其时)而最终意译(加了呼吸系统疾病高发),都是为了便于准确理解。

5.错误的地方。此时保留西文原文,让大家知道原貌,知道错误形式。再通过按语,说明错在哪里;何为正确。就完美了——完美的迂回曲折。

比如写肺炎最常见病原体包括Staphylococcus pneumonia。显然是错了,肺炎链球菌录入错误。此时原文保留,加注释说明即可。

不要迷信老外的科学书籍——确实,错误概率低;但不是没有错误。

6.还有一个形式问题。很多英语排序,是按字母顺序。

比如热病经验治疗(原书表1),按解剖部位字母顺序。很多抗生素书籍,按药物名词字母顺序。此时不保留单词,不加以说明,读者会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热病的经验治疗部分就是这样。举手之劳,就可以方便大众,何乐而不为之?!

7.尚无公认译文的情况。此时最好是保留原词,避免误会。比如Clostridium difficile改名为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Clostridioides没有公认译名,保持西文是正确而简单的选择。再如,The cefinase disk,不知道如何翻译,保留即可。

中国画讲究留白。此处正好相反,建议适度保留英语、不留白,这样更加明晰准确。



第四,按语和注释。

前面几处提到了译者按语、注释,另外提到了直译的最高境界是译者消失。那么,翻译作为具有挑战性的脑力劳动,作为公认的再创作过程,怎么体现翻译者的水平与存在呢?Ok,笔者认为是加按语和注释。而事实上,感染病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翻译文献中,按语、注释太难得一见了。简直是凤毛麟角——笔者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著名的热病手册——加入中国实际情况作为附录按语注释说明,多好啊!可以说锦上添花,其功至伟!这样初读者不必觉得“隔靴搔痒”、不必“望洋兴叹”。

CLSI M100——加入中国特有的比如剂量、频率、抗生素种类、细菌的说明、折点的讨论、注意事项等等,多有意义啊!

偏偏,二者惜字如金。

笔者提醒大家,按语和注释是体现译者水平、思考、力度的地方,是落地生根、接地气、避免水土不服的方式,是翻译基础上的更上一层楼——升华式再创作。希望各位译者朋友好好利用这个权利。

笔者苟且推测,是因为翻译本身在职称评价体系里近乎一文不值,导致译者没有时间没有主动意愿去打磨、提炼、思考。

按语注释用于:重点、罕见观点、国内特别之处、歧义错误、译者别有感慨等情况。比如有些地方不好理解。如果有引文,可以看一下原始文献。看原始文献所得,可以以按语的情况加以说明——这其实是替原作者做进一步阐释了。

第五,多学科联合。

医学过于复杂。感染病学涉及流行病学、诊断学、病原学、影像学、病理学、药学和治疗学、感染控制学等等。一个话题下,往往多角度并出,多分支同现。此时译者一人,对不熟悉的领域,恐怕会捉襟见肘。

最好的方法,是把关键点对应的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另找高明把关。否则错漏难免,甚至笑话百出。笔者之所以体会到这一点,是各种菌名的错译,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比如,Enterobacteriaceae,准确译法是肠杆菌科。多少书籍和文献,都译作肠杆菌。“肠杆菌”三个字,中文对应着肠道杆菌(此时泛指,包括肠道所有的细菌)、肠杆菌属、肠杆菌科。如果加上英文enteric bacilli(是肠杆菌科的口语书面化,不包括肠道的厌氧菌、球菌等),就更复杂了。不可不察。

另如,sepsis。笔者另有文字进行过阐述。这里单说“全身性感染”的译法。脓毒症是感染导致炎症反应,不必然是全身感染。显然“全身性感染”的翻译是错误的——竟然有大咖也犯这种错误,难以接受。

显然,菌名不经微生物学同仁把关,无从正确。而脓毒症不经ICU专家审视,也难以透彻。医学注定是多学科的合作。单一学科出身,无论对翻译、科研、指南共识形成、实践等,都难以避免错误与狭隘。唯有分工合作,舍此别无坦途。

第六,实践。

大家都知道英语世界的西医和微生物学,比我们发达。常常想读英语却感觉寸步难行,屡屡感慨无从下手、不得入门。笔者觉得,翻译是特别好的学习方法。但奇怪的是,笔者建议这些同仁进行翻译时,却都望而却步——不是没时间,就是没能力。现代生活节奏,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谁一天48hr?没能力更是矛盾——不练,怎么会有能力;练手,就是因为没有能力啊。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不做好龙叶公,而要做移山愚公。有机会就试一试,得安排则动动手。有些事情就是窗户纸,不捅,永远不通。轻轻捅破了,也没啥子嘛!——翻译并不难,不做才叫难。

一点体会,汇报大家。不怕浅陋,敬请指点!

附录:一些词汇的规范/最佳译法


  • Antibiogram,抗生素谱。敏感谱/耐药谱,也可以。抗菌谱,错。

  • Approved cleared,用于FDA状态时,前者是批准,后者是核准。

  • Bacterial vaginosis,细菌性阴道病。Vaginitis是阴道炎,凡是病原体明确者,都用阴道炎,不用阴道病。

  • CLSI,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这里“协会”笔者保留。确实没有更好的翻译。因为CLSI是公司化运作盈利模式,所以笔者觉得,“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商业研究所”最能达意。另,standard,是标准。standardization,是标准化。

  •  Enterobacteriaceae=enteric bacilli,肠杆菌科

  • Microbiology/microbiological,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的。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同仁、微生物学标本、微生物学检验......都不能省略学字。

  • Organism,在微生物学领域,基本都是微生物的意思。不是机体、不是生物体、不是有机物的意思。

  • Sepsis,脓毒症。脓毒血症错,另有英文;全身性感染错,意思不对。建议不用败血症。没有“脓血症”的叫法。


投稿:宁永忠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审稿:杨青 曾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