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读者 > 【读者来信】一位普通呼吸科医生致京港感染论坛的信
【读者来信】一位普通呼吸科医生致京港感染论坛的信

2018-12-02 17:02

作者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京港感染论坛的小文,不知道怎么开头。思来想去,就从印象最深刻的大民老师开头吧。


大民老师实在让人过目难忘,聪明绝顶的大脑门,心宽而略显宏伟的体型,想不记住都难。和大民老师认识源于CAP-CHINA研究。微信、电话、以及邮件往来中为大民老师的细心、耐心、以及专业所折服。恰巧那年冬天,一场大规模的腺病毒疫情把我关在了山里,大民老师通过邮件给我发来了非常实用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格,还不时在电话里和我分享他既往的诊治经验。关禁闭的日子总是难熬的,冬去春来,我竟然意外的接到了大民老师的邀请,到中日友好医院去分享此次腺病毒疫情的诊治经验。同年冬天,大民老师再次邀请我去第五届京港感染论坛分享这次经验。还记得汇报时我紧张的差点把手里的笔记本电脑扔地上。


那年的京港感染论坛我第一次见到曹彬教授和王辉教授,两位教授都温文尔雅,谦和有礼。还记得王辉教授讲解微生物报告,让我第一次知道微生物报告除了药敏结果还可以给出抗感染治疗意见。还记得曹彬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说京港感染论坛要成为一个各级医院的医生都能参与和分享的平台。“慧眼识菌”和“影像大观园”两个比赛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参赛的医生都是年轻医生,比赛现场非常紧张,但也非常有趣,让选手和台下的观众都大开眼界。同时,我还在京港感染论坛结识了几个同样醉心呼吸道感染的、非常优秀的中青年医生,加入了京港感染论坛的微信群,从此在空中多了很多良师益友,也丰富了学习交流的渠道。



2017年,我脱下军装,离开了工作17年的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来到南京仙林一家基层的新建医院工作。医院刚起步一年,百废待兴,繁重的科室基础建设、团队组建、各种规章制度的设立、零零总总的杂事让我倍感压力和疲惫。但更让我担心的是,离开了大型教学三甲医院,来到这样一家零起步的医院,我还能跟得上医学发展的脚步吗,我还能继续学习进步吗?在这家医院工作了2个月后,结合临床实际接触和收治病例以CAP为主的情况,我给大民老师打了电话,向他请教在这样的基层医院,这么多CAP患者我能做些什么。大民老师立马给我快递来了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的快速检测试剂盒,让我看看基层一线的CAP患者检测阳性率究竟怎样。这家医院目前尚没有微生物室,这样的检测试剂盒非常实用、方便,算是帮了大忙了。同时大民老师再次邀请我参加第六届京港感染论坛,参加辩论赛的环节,而且对手是大民老师。我真的没想到,离开了高大上的三甲医院,来到这样的基层医院,还能获得邀请参加京港感染论坛。于是,今年的11月,我再次来到北京。辩论赛中直接对垒大民老师。会议间隙,也向曹彬教授汇报了目前自己的情况,和缺乏微生物室的烦恼,曹彬教授非常nice的告诉我,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告诉他和大民,他们也会帮我想想在目前缺乏病原诊断手段的情况下,能做些什么弥补。(P.S 霸气侧漏的照片总是要上哒,还请大民老师多多担待)



作为一名基层呼吸科医生,可以参加京港感染论坛,甚至可以在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真的觉得很幸运。京港感染论坛真的是众多学术会议和论坛中最特别的。在京港感染论坛,不仅有大咖们的精彩讲课,更有来自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医院的中青年医生们分享自己的临床实战经验。曹彬教授和王辉教授为所有医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京港感染论坛让我收获了知识和友谊,也让我在职业转型的艰难时期不感到孤独。谨以此文致谢、致敬京港感染论坛,愿京港感染论坛越办越好。


(文末附上和大民老师的合影)



供稿:李培(南京市泰康仙林鼓楼医院)

责任编辑:王一民(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