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2 17:17
作者 靳龙阳
26日下午1点,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十三次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症学术年会第二日的精彩报告继续进行。在第二分会场,演讲开始之前早早就坐满了听众,首先进行的是科研教学专场板块,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韩立中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的孙宏莉教授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张嵘教授,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她为我们带来题为识“菌”寻踪的报告,主要分享了她在2015-2016年全国CRE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过程和心得,并且重点向我们介绍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检测方法,如毒力基因的扩增,大蜡螟生存率试验,拉丝试验,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等,张嵘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让我们对hvKP以及科研思路有了更好的理解。
下一位讲者是来自上海科技大学季泉江研究员,为我们带来CRISPR/Cas9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该技术通过构建pCas质粒,运用CRISPR/Cas9技术,高效实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和模式菌株的基因编辑、基因敲除、基因插入等,该技术具有步骤简单,耗时较少且敲除效率高等优点。
随后,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的韩立中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精确诊治策略的报告,韩教授讲到不同的检测方法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不同类型的曲霉病,如G试验、GM试验、曲霉IgG抗体试验、曲霉IgE抗体试验等,另外还提到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如PCR和NGS测序等,韩教授总结,侵袭性真菌病诊疗策略需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并需要携手合作,抗击感染。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的王大燕教授,她为我们介绍了H7N9禽流感的发病特点、发病人群特征,以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产生、进化、暴发等方面的内容,王大燕教授提到,活禽市场不仅产生新病毒而且传播病毒,养殖场也是重配病毒产生的场所,在场听众全神贯注,多位代表与王大燕教授就演讲内容进行了讨论。
最后一位讲者是余方友教授,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他演讲的题目是分枝杆菌的分子诊断,他讲到,目前结核病诊断的常见技术包括影像学检查、涂片镜检、细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干扰素释放试验等,但是这些技术有结果阳性率低,劳动强度大,耗时长,敏感性特异性差的问题,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有着更好的优势,目前的的方法有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序,基因芯片等,并重点介绍了GeneXpert试剂盒的特点和应用,最后,余教授提到,他期待着二代测序技术能在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研教学专场结束后,由12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检验科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们向我们报告了他们的优秀论文结果,报告的主题包括高通量测序技术,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粘菌素耐药机制,鲍曼不动杆菌体内进化等。青年科研工作者们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阳光自信的演讲风采,引得场内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
最后,组委会为12位优秀论文获奖者举行了颁奖仪式,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科研学习中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优秀论文一等奖
优秀论文二等奖
优秀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