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杂谈 > 【流感百年访东瀛】修行先修心,度人先度己
【流感百年访东瀛】修行先修心,度人先度己

2019-01-03 16:54

作者 王一民

不到2周的访日参访活动很快就结束了,我的“流感百年访东瀛”也该完结了,时间虽短,但收获不少,感触也很多,前面十章记录的心得更多是给自己未来的一点回忆,最后一章更像是整理自己的心情,准备明天开始重新回归现实生活。

远眺日本象征——富士山

白岩松说医生,是介于上帝、佛、普通职业之间的一群人。而且医生有多重价值,不仅仅是生命价值,还应该兼具社会价值和科普价值确实如此,虽然当大夫时间不长,但是幸运的是我能够毕业就在最顶尖的平台摸爬滚打,我也庆幸自己能够在成长中锻炼,好的平台既能有最前沿的知识更新,还能有人格的萃练,“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做好医生”,“最大的幸福是活着”,“医患关系是人世间最温情,最善良的一种关系”等等。

此次日本参访是关于应对新型流感和院内感染的一次交流,正好是我的专业方向,因此我更用心的在比较两国的差别,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正如我前十篇游记所讲,在流感防控方面,是全民参与,举国体制,不管他们是“恐惧”也好,还是“忧患”也罢,他们的确在做很多工作,法律政策的建立,各级各层行政部门的重视,各级医疗机构的参与及职责分工,媒体教育运输财经等部门的通力配合,民众的理解等多维度多方面支持下,他们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也提到其实我们的各级部门也在努力防控流感,也做了很多努力,也许只是需要更透明,更直接一点。

在遏制细菌耐药,院感防控方面,我觉得两国政策很相似,然后结果差异的原因坦白讲在于部分医生的执业意识,我们总看到佛系的日本医生从容不迫的处理各种院内感染病例和指导感控防护,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的某些医生还在想当然的术后错误的使用抗生素去预防感染,我们的肿瘤病人还在为一个发热感染该去何处就医而绞尽脑汁,这些情况的管理显然不能只靠政策去改变,还是要从约束每一个医生的行为,从患者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每一个案例每一种分析去解决。

流感靠全局观,全民参与;抗菌药物管理,遏制细菌耐药靠从我做起,个体化管理。这显然是不太一样的管理方法,这次能够有幸短暂访学,真是收获颇丰,但是毕竟时间短暂,如果能够再有更长的时间去学习,我更愿意深入他们的体系内,和他们一起去参与一次具体的流感演练,参与一次院内的会诊,参与一次线下的场景讨论……

冬季的北京,正值流感流行,我会继续坚持流感科普的工作,会坚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推广工作,会坚持团队的临床课题研究,会坚持给我的病人更好的医疗照护。“修行先修心,度人先度己”,此次短暂的日本之行如同一次短暂的修行,能够让我发现更多问题,思考更多,改变更多,想要改变别人,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我想至少在北京市第三期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早期预警方面我想做一点改变,在临床救治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有一刹那,我想到了鲁迅,那个精神和肉体都贫穷的年代,他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那时候的他都没有抱怨贫穷和深处困境,更没有停止思想上的进步和改变。今天的生活无忧的我们,是时候需要改变一点点态度上和行为上的不足了,这种改变其实未必复杂。也许只是……

天气转冷时,你的门诊告诉那些老病人该去接种疫苗了;

冬季门诊时,要注意那些发热咽痛的病人可能需要警惕流感,开了头孢,xx沙星可能没什么用;

多去做做义工,去到幼儿园或者社区健康宣讲时,告诉他们洗手多么重要;

转发一次关于流感的正确的科普文章,而不是一味恐惧“流感会死人”、“重症流感压垮了中产阶级的一根稻草”

医生开具一次抗生素处方时,能多想一想不同病人不同病情不同病菌用药应该不同;

ICU里遇到多重耐药细菌,也许防范更大的传播不亚于治好一个病人;

外科医生一次成功的手术,不仅仅是手术技艺多么漂亮,还包括术后如何早点康复,减少院内肺炎的发生;

外科医生手术预防抗生素,要想到你的一次错误用药可能会毁掉你一次完美的手术

这些小改变,真的很重要。

最后感谢医院和所有团员能给我这个机会,第一次以“团长”的身份出国交流,忐忑而紧张。 

感谢JICA能给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一些机会进行感染领域的学术交流,此次收获颇丰。

感谢日中医学协会和日方接待的各家医院的专家教授,感谢你们传经授道。

代表团与日中医学协会的岡田光子女士(前排右五)、寄兼良辅先生(前排右六)合影

作者:王一民 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