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指南与规范 > 【指南与规范】《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荣誉付梓
【指南与规范】《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荣誉付梓

2017-02-07 08:53

作者 宁永忠


《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荣誉付梓

临床实验室报告是检验结果的正式呈现,是临床诊疗的客观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报告的规范化是检验医学各个亚专业共同的任务。重要若此,现实如何?临床微生物学领域的各位亲,对国内目前的微生物学检验报告现状想必都有体会——不太乐观!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和国内业界部分专家,对国内微生物学报告面临的问题早有洞察。在王辉教授、马筱玲教授带领下,共32位作者,历时一载,增删五次,编撰完成了《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近期付梓刊发。详见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元月号(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7,40(01): 17-30.)和原文链接http://www.medmeeting.org/Upload/user/149876/file/20170206/20170206184935_0554.pdf。

谨此向各位专家、作者——王辉、马筱玲、宁永忠、胡继红、张莉萍、冯羡菊、刘文恩、罗燕萍、陶传敏、孙宏莉、刘颖梅、吴文娟、赵建宏、喻华、廖康、胡志东、褚云卓、杨青、曾吉、赵宗珉、归巧娣、徐修礼、单斌、鲁炳怀、郑美琴、魏莲花、张嵘、韩立中、顾兵、朱镭、陈宏斌、李荷楠——致以衷心的敬意!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同道的关心与支持,并提出了宝贵意见,谨此一并致谢!应当说,该共识是国内业界的集体创作!

从内容来看,该共识对细菌学和真菌学涂片检查报告、培养检查报告的规范加以界定。全文包括七部分。

1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能力分级

专家组建议将临床细菌学/真菌学专业能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级别,对应二级医院能力、三级医院基本能力、三级医院高级能力。每一级具体按标本、技术、培养鉴定、药敏、报告解释给出了细节性建议。各位亲可以比照定位,逐级提高。

2
规范报告必备的分析前要素

分析前要素,即接到标本前临床应该提供的要素,接收标本时应该加以核对。比如患者属性、医务人员属性、适应证或诊断(包括感染相关诊断)、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医嘱项目标本类型和部位、检查方法等。

题目加了必备二字,是为不可或缺。实际工作中最容易被实验室同仁忽视的关键信息是诊断。大家往往不关注诊断而直接进入微生物学检验程序——忘记初心,焉得最终——要小心哦。^_^

3
检查相关因素

报告是最终的形式,报告之前是检查。从检查的角度看结果之前应该具备的信息,包括标本合格性、性状、前处理、检查项目和方法。这些内容是结果的逻辑前提,大家需要注意。实际讨论中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急于知道痰里某个分离株是否需要报告,络绎不绝循环往复长篇大论后才发现,标本不合格。也算是拍案惊奇了!由此可知,逻辑前提的重要性。

 大家在展示自己的结果、报告时,一定要按照合格性、性状、前处理、检查项目和方法、结果、结果解释这样的顺序进行——大跃进,往往是大退步!

4
涂片结果的规范报告

Ok,从这里开始是该共识的核心内容。从必备要素、建议要素、注意事项三个角度展开。必备要素包括:

1.检验项目:主要说明检查项目、标本、检查对象的对应关系。如:粪便标本常规不进行革兰染色,特殊情况下可进行(如查找弯曲菌)

2.微生物学检查结果:主要说明针对微生物本身的报告格式、标准。如:

  • 阴性:XX染色,未见菌体;见/未见细胞或细胞名称、特征、数量。

  • 阳性:XX染色,查见菌体,描述菌体特征、数量及细胞学。

  • 具体标本、菌体另有特征时,均需详细描述。

  • 细菌革兰染色:报告每种菌体的形态(杆菌、球菌、球杆菌)、染色特征(阳性、阴性或不确定)、排列(双球菌、四联、八叠、短链或长链、葡萄状、柴捆状等)、半定量、比例。

3.细胞学检查结果:说明针对细胞的报告格式、标准。

5
培养结果的规范报告

上面是涂片,这里针对培养——对普通培养、靶向培养、重复分离株、拒收报告等情况进行了界定。

比如普通培养:

  • 无菌部位标本培养阴性:经XX天普通培养,无菌生长;如果是定量培养,需要提示最低培养浓度。

  • 无菌部位标本培养阳性:XX天普通培养,经鉴定发现XXX菌生长。

  • 正常有菌部位标本培养,完全无菌生长:经XX天普通培养,无菌生长。

  • 正常有菌部位标本,仅有正常菌群分离:XX天培养,经鉴定生长正常菌群或未发现致病菌。

  • 正常有菌部位标本培养,1种或2种可能致病菌,伴或不伴正常菌群分离:经过XX天培养和鉴定,发现<分离株菌名>生长。

再如注意事项提到:粪便、成年人阴道分泌物,不宜做普通培养(除非特殊人群)、厌氧培养,只做针对特定病原的靶向培养

6
标本分述

这一部分具体包括:静脉血、骨髓、尿液、粪便、咳痰和抽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保护性标本刷PSB、中枢神经系统标本、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关节液和心包积液、腹透液、血管内导管、生殖系统标本、眼部标本、伤口分泌物、组织、厌氧菌培养标本、其他标本等。具体按适应征和接收、标本、涂片、培养、病原谱、注释评价等予以展开。由此可知,文章主体在这一部分。

比如(十一)血管内导管

  1. 适应证/接收/拒收:适应证为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本包括血管内导管、血液透析管,不包括引流管、尿管。国际要求5cm以上;1cm以下时,建议拒收。

  2. 标本描述和前处理:导管性质(如中心静脉插管、经过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插管等)、置入部位、尖端和皮下段各自的长度(最好5cm左右)。前处理:超声、震荡、浓缩。

  3. 涂片:导管标本一般不进行涂片检查。

  4. 半定量培养:阳性时,报告“培养XX天,生长菌落X种,各个菌种名称及其菌落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阈值是≥15CFU。菌落很多无法计数可报告为>100 CFU。如果是多种形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则报告“XX CFU的多种CNS“。如果是多种棒杆菌,则报告“XX CFU的多种棒杆菌属菌“。<15 CFU 的情况:纯生长的病原,鉴定到种。纯生长的皮肤正常菌群,则报告葡萄球菌属、革兰阳性杆菌等。混合生长的皮肤正常菌群(CNS、棒杆菌属、酵母菌、不动杆菌属、或草绿色链球菌):可以加和菌落数,报告XX个CFU的混合皮肤正常菌群。

  5. 定量培养:某导管置于XX ml肉汤/盐水中超声或机械震荡XX分钟,定量接种XXμl,培养XX小时,有XX种细菌生长。报告内容包括处理方式、培养时间、各自菌种名称和浓度。

  6. 培养:必须半定量或定量培养,不能报告少量、中等量、大量。

  7. 注释和评价及建议:建议增加注释,比如阈值以下分离株提示导管定植。当导管半定量培养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未做血培养时,应提示“建议做血培养以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7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能力分级

限于篇幅,这一部分没有展开。仅仅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例进行示范。

上面对《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7, 40(01): 17-30.)进行了简单介绍。衷心欢迎大家全文阅读、细节实践,更鼓励大家深入讨论、专业挑错并反馈给我们。

从业良久,大家可能都已经体会到了感染性疾病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复杂性和日新月异。应当说,还没有文本(包括赫赫有名的MCM11、热病手册英文版本)绝对无瑕疵——多少都会有一些不圆满、不完美!所以恳请大家提出宝贵建议、理性批评,这并不是空泛的客气!这其实真正是我们如履薄冰的心境、郑重求知的心应!所以,拜托各位,不吝赐教!感恩大家!

也许,下一版共识会有您的思考与真知!甚至,专业之河的明日流淌,会有您的朵朵浪花与潮头!与您同在,是我们的荣耀与辉煌!

以上文章为京港感染论坛独家编辑,转载需要获得许可,并标明来源,投稿热线:pidmic@126.com。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下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