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 16:50
作者 宁永忠

耳念珠菌是真菌,2009年首次分离。至今世界不同地区报道了很多感染和暴发。截止到2019年1月31日,仅是美国就有560例感染。整体而言,它基本都是对危重成年人患者构成威胁。这些患者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风险因素,比如免疫抑制、外科手术、留置插管。
值得注意的是,该菌可以在医院环境持续存在,这样容易导致在重症病区传播。这解释了为什么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已经采取了不同的控制定植、感染措施后,仍然持续有感染病例报道的原因。
考虑到该菌持续播散,并对治疗构成挑战(即,这是多重耐药[MDR]病原),政府、健康机构和科学团体应该关注如下AURIS内容。
译者按,AURIS是下面五点内容标题词里红色字母。
日本分离出第一株耳念珠菌。之后五大洲都有病例报道。目前仍在争论——该菌是源自一个地区,然后播散到其他地区,还是在不同国家分别出现。基因组测序信息显示该菌不同的簇(clade)有地理分布特征,这提示在东南亚、南美、非洲该菌独立出现。
目前,耳念珠菌敏感性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折点还没有建立。三大洲收集到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信息显示,近40%是MDR,对氟康唑90%耐药,对两性霉素B是30-40%,对棘白菌素类是5-10%。小比例分离株对既有的所有抗真菌药物耐药。新的抗真菌药物,如SCY-078、APX001A/APX001和rezafungin,体外试验都显示有活性,但还没有在临床应用。
该菌定植在不同体表部位(如皮肤、阴茎、粪便、腋窝),可以污染医院物表、设备,导致了——获得、播散、感染——这样一个循环,ICU尤其多见。而在暴发期间,该菌会污染床、座椅、监视设备(比如,脉氧测量器、体温计)。而且,近期研究显示该菌会形成生物膜,不同分离株具有多种不同的能力。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欧洲CDC(ECDC)对耳念珠菌病例定义和暴发处置进行了推荐。建议追踪患者接触者,以便早期鉴定、并对可能导致该菌持续存在的定植人员进行筛查。可能或已经定植该菌的需要单间居住,接触隔离预防。其他预防措施,比如手卫生(醇基或氯己定手消)、穿隔离衣、皮肤去定植、设备去定植等,对控制传播也是必须的。
2016年WHO建立全球耐药监测系统(GLASS),旨在支持采取措施进行全球耐药性监测。耳念珠菌的出现、其他耐药病原所致感染的急剧播散,进一步强调了危重患者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监测网络的重要性。
很难预测耳念珠菌的未来趋势。现在我们提高相关知识、关注上述AURIS内容,可能是面对耳念珠菌挑战的最好方式。
文献:Cortegiani A et al.(2019) The Global Challenge of Candida auri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ical Care 23:150.
翻译:宁永忠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审阅:陈宏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