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感染、微生物、药学专家共话感染性疾病
【会议报道】感染、微生物、药学专家共话感染性疾病

2019-08-03 20:58

作者 刘丹丹

8月3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进入第二天,第1场大会报告由来自北京医院的胡继红教授和湘雅医院刘文恩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的罗燕萍教授主持。


首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明贵教授带来了题为《抗菌新药研发进展》的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上市情况以及近5年来新上市新抗菌药的特点。接着,他分别就脂糖肽类、头孢罗膦、特地唑胺、奈诺沙星等抗革兰阳性菌药物,抗革兰阴性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抗菌谱药动学特性、临床研究概况、批准适应症、给药剂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简洁的荟萃性的总结,表明针对革兰阴性菌主要上市的为脂糖肽类抗菌药物,针对革兰阳性菌主要研发了酶抑制剂合剂和四环素类衍生物,在广谱抗菌药物,如奈诺沙星,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预期未来5年会有更多抗菌药物上市。


接下来,来自安徽省立医院的马筱玲教授就《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和运送》做了报告。马教授采用日常生活的比喻形象地强调了合格标本是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保证。她主要对行业标准WS/T640-2018中标本的采集、转运及处理的总原则和临床常见标本的采集、转运及处理两个节段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她对标本采集的选择、时机、部位、方法、标本的优先处理原则、标本前处理等方面举例展开了详细生动的介绍。对于采集合格标本,马教授指出临床医生应主动思考标本是否采集到细菌?标本中细菌是否存活?采集标本有无污染?有无泄漏等生物安全问题?她将合格标本总结为“有一定数量的、引起感染的、活的细菌”的标本。最后,结合自身工作,她就多种常见临床标本的采集、转运和处理进行了举例说明。


后来,来自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侯锐钢教授就《药学部在AMS管理中的作用》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侯教授首先介绍了抗菌药物管理(AMS)的定义、AMS核心团队的组成及其主要职责,强调了核心团队中行政管理层需要重视AMS工作,技术支撑团队的协作。说明了药学部的六大职责,药师的九大职责,AMS的目标以及我们该如何达到目标。他结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AMS的具体工作进行详细报告,并介绍了临床药学与微生物室结合的特色管理的临床实例,反应了AMS的宏观管理规定和具体患者AMS-MDT微观管理的工作模式。


大会报告后的学术专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介绍《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早期预警和识别》。近年来,CRE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王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年来CRE分离率增加、基因型分布特点和耐药率升高等问题,指出了CRE管理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解决早期诊断、早期筛查、早期治疗的问题。结合文献,王教授介绍了CRE传播环节涉及医护人员手卫生、医疗材料的使用、环境等因素,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未感染CRE的患者。结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管控CRE的临床工作和研究,进一步介绍了病例监测及管理措施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展示了WHO八项核心推荐措施。并对CRE的临床筛查方法进行了全面说明。最后,她还强调了高毒力肺炎克雷白杆菌(hvKP)获得耐药性的临床意义。王教授总结中指出,CRE防控需要早期预警、早期监测、早期切断传播,需要多部门协调和切实落地的集成化措施;对于CRE感染的治疗亟需高质量的研究。


撰稿:刘丹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