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5 13:12
作者 卢佳玥 张嵘
13:30-15:00 专题发言一

首先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吴文娟教授的“真菌感染合理诊疗——源于标本采集的思考”专题发言。吴教授通过临床中遇到的小型无绿藻感染病例,点出标本采集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检验医师在面对少量,微量标本,也应该重视沟通;比如采脓液还是组织液,以及怎样才能规范采集等。吴教授还通过标本采集引出了一系列的思考:为什么临床阳性率低,问什么临床通常分离的都是常见菌,以及定植与感染,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原发和继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吴教授指出,要想合理诊治真菌感染,必须选择合适的标本种类,合适的采集部位,合适的采样方法,合适的运送条件,合适的检验程序以及合适的结果判读。


接着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陶传敏教授有关“侵袭真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进展”的专题发言。侵袭真菌感染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和诊断困难的特点。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侵袭真菌病主要是由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隐球菌属。陶教授指出对于侵袭真菌感染,临床应该进入5G时代,G实验检测范真菌,GXM实验检测隐球菌抗原,念珠菌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以及曲霉菌抗原抗体的联合检测。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检验科的韩立中教授分享了“上海地区养老院居住者多重耐药菌定植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收集养老院居住者的信息,鼻腔、腋下、皮肤、肛拭子,进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毒力因子和多个肠毒素基因在定植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未发现定植和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明显的耐药差异,且克隆特征没有明显的高重合度,但是重要的克隆如CC398、CC5和CC7在感染和定植中都是较为主要的克隆。本研究有利于定植/携带菌传播控制策略的制定,推进社区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产生可期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常春教授介绍了PCT检测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管理价值。常教授指出目前临床感染诊断方法缺乏特异性,而降钙素原(PCT)在感染早期其水平即发生明显变化,且高可特异性增长、快速衰减,之后,常教授分享了PCT在呼吸道感染中成功应用的病例,并提到“PCT监测抗生素应用,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处方率,缩短VAP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时间,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临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治疗。”多国的指南共识均推荐PCT监测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的应用。最后,常教授总结到,须结合患者具体病情来判读PCT结果,并应考虑可能存在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15:20-16:30 专题发言二

首先由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宗珉教授带来了一例长达四年之久的病例。患者首次以“面部、前胸及手背红色斑疹伴四肢疼痛10余天”为主诉入住医院皮肤科,后在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在诊疗过程的不同阶段检测出五种以上的病原菌,但并不清楚真正导致疾病的病原菌是什么,该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仅对复方新诺明以及异烟肼起作用,出现明显好转,赵教授猜测该患者可能是诺卡菌引起的感染。

接着是由来自中日医院的鲁炳怀教授带来的“临床微生物样本采集及结果解读”。鲁教授通过不同的病例分析提出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样本是否采集合格是关键;此外临床检验工作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来提高阳性检出率。

来自中日医院的王一民教授进行了“合适的标本,恰当的方法,正确的诊断”的专题发言,提出病原学倾向性判断是进行抗感染治疗决策以及安排病原学重点检查方向的重要一步。随后通过不同的病例分析,提出了“临床驱动诊断”的倡议。王老师最后对微生物检验提出了希翼:微生物方面能够提高不同标本的处理能力;从规范标本送检开始,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规范。

武汉市第四医院的曾吉教授结合王一民教授的病例,围绕“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抗感染诊疗中的地位”进行了报告,强调:药敏操作应规范;若出现不常见的表型,应对药敏结果进行复核;无创标本具有局限性,应提高有创标本的质量,重视非培养技术的应用;做一个有地位的临床微生物工作者!

会后,各位专家老师围绕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更好的发展进行了会后谈论。
撰稿:卢佳玥 张嵘 浙江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