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顺利闭幕
【会议报道】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顺利闭幕

2019-08-06 10:25

作者 宋缘缘 胡志东

8月3日13:30–15:00,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第二天会议进行到专题发言3,由河南省人民医院李轶教授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康教授主持。

首先,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余方友教授分享了题为“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谱及耐药机制”的报告。余教授讲述了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而多重耐药结核菌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确诊数量逐渐增多,其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基因型耐药、表型耐药或药物耐受。结核分枝杆菌的表型药敏包括固体法、液体法和MIC法,其中MIC法及通过MIC值判断受试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并着重讲述了实验室MIC法的药敏检测步骤,与BD960的方法学比对及检测注意事项,最后提出基于培养的表型药敏实验目前还是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参考方法。

接下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姚开虎教授就《疫苗时代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的变化》做了报告。姚教授分享了疫苗时代百日咳、破伤风、麻疹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临床上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疫苗时代出现了夏秋多,春冬少的情况,其监测存在地区性差异。疫苗接种前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发病,疫苗时代主要为青少年发病。同时,百日咳毒素是一种很强的免疫抑制剂容易出现混合感染,我国的特征为出现了百日咳杆菌的耐药。角弓反张主要出现在新生儿破伤风患者中,成人并不明显。由于破伤风病例集中在成人,主要表现为张口苦难,临床误诊较严重。麻疹在不同区域接种的水平不同,我国麻疹控制的较好,得益于2012年国家出台政策进行的强化。本次强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位讲者为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研究所陈家旭教授,陈教授从一例寄生虫的病例生动形象的引入报告题目《当前我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现状》,首先陈教授介绍了2011-2017年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状况,其中我国广西省较多并分析其原因。其次,又分别介绍了我国输入性巴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裂头绦虫病的流行现状及每个寄生虫的病原形态,最后总结了每个寄生虫病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危害并根据寄生虫的不同信息给出了旅行建议。

第四位讲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宏斌教授,陈教授学术报告题目为《mNGS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mNGS在菌株鉴定、表型预测、爆发流行溯源及改善耐药细菌监测的四大应用,表型预测主要包括耐药性、毒力、生物膜形成。重点介绍了抗击感染性疾病吧测序策略、基于基因组的监测暴发和应急模型、未来监测和早期暴发应对模型,病毒测序策略及实时便携式基因组测序用于埃博拉监测,最后讲解了宏基因组测序和靶向测序的优点和不足。

在四位专家的分享之后,优秀论文报告环节如期举行,由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孙宏莉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李荷楠教授担任主持。

专家评委从前期投送的大量稿件中筛选出十数篇新颖实用值得大会传播分享的稿件,共11位优秀同道来到现场进行报告。

首先,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华孝挺为大家带来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Eravacycline耐药机制研究》,Eravacycline是一种新型的全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多重耐药菌仍有着较好的活性,但是鲍曼不动杆菌Eravacycline耐药机制尚不明确,他们的研究发现adeS基因的缺失突变介导外排泵adeABC表达上调,这可能是引起Eravacycline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之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何磊和大家分享了《金葡菌群体感应功能失调通过抵抗白细胞促进生物被膜感染》,细菌群体感应(QS)是一种细菌感应和响应细胞密度状态的机制。何磊等人选取人类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模型,解释了为什么QS突变体经常从生物被膜相关感染中分离出来,并为QS阻滞剂的治疗应用提供进一步指导。

随后来自南华大学医学院的李育萌为大家带来了《联合免疫增强鹦鹉热衣原体多肽疫苗的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探究了滴鼻、肌肉注射联合免疫策略对鹦鹉热衣原体(Cps)多表位融合肽疫苗P-M抗感染保护作用的影响,为开发设计预防和治疗抗Cps感染疫苗奠定基础。

CRE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本次有三位医生汇报的内容与之相关,他们分别是来自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杨思敏汇报了《Active molecular screening and infection control interventions of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in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为大家介绍了ICU主动筛查CRE的重要性;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周朝娥和大家分享了《CRE治疗-单一用药vs联合用药》对于CRE感染,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的优势所在;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孙巧玲介绍了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少见菌《携带mcr-4.6blaIMP-4耐药基因的肠道来源非脱羧勒克菌的分子特征研究》。

接下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丁翊君汇报了《Composition of the nasopharyngeal microbiome can contribute to pertussis diagnosis and r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sensitivity difference between bacterial culture and real-time PCR》,探讨了培养与RT-PCR方法检测鼻咽微生物对于辅助诊断百日咳的价值。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朱逸敏为大家分享了《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有效提升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体检出率》,他们的研究表明赘生物宏基因组测序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性,可较好地鉴定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体,并可成为血培养等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有力补充。

最后,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许国龙为大家介绍了《Lmdd-MPFG疫苗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增强免疫检查 点阻断治疗的效应机制》,其研究探讨了Lmdd-MPFG疫苗通过自噬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疗效,探索了联合治疗方案对肝细胞肝癌的免疫效应。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的曹小利汇报了《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the potential key virulence factor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ST11 strains based on a global genomic database》,介绍了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得以在全球流行的分子机制。来自云南省第一人民语言的蒋杰带来了《Eggerthella lenta is a pathogen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infection》,报告了一起术后感染的病例,值得临床与微生物实验室的关注。

在所有的优秀讲者汇报结束之后,专家对大家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并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的付出进行了肯定与鼓励。

16:30,本次大会进行到了尾声,大会在王辉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闭幕式。闭幕式上,专家评委为本次获得优秀壁报奖及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颁奖。

王辉教授总结了本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症学术论坛中的精彩之处,向所有为本次大会付出的专家评委、各位参赛参会的同道、现场服务的志愿者及参展厂商表示感谢。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撰稿:宋缘缘 胡志东 天津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