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23:55
作者 王若冰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汤一苇教授以“临床微生物实践: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回顾了微生物诊断的数百年历史:从最初的显微镜检查、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抗原免疫检测,到当下最火的新技术—组学的方法。汤一苇教授提出,要做到快速、准确的微生物感染实验室诊断,在扎实的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整合”。宿主和病原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感染性疾病诊断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随后,参会者提出了许多当下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的困惑,汤一苇教授和王辉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下面展示部分问题)
如何看待微生物的项目越开越多,临床大夫却可能觉得意义不大且费用高的问题?
以MRSA-mecA基因的筛查为例,曾经在美国医院是一个很火的项目,现在却进行得越来越少。但这个筛查实际上对于患者是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的意义很大——检测阳性,使用万古霉素;检测阴性,可使用低一级别的抗生素。尽管患者花了50美元进行检测,但可能会节省上万元的药费。能说这样的检测项目是无意义的吗?
美国的一些指南仍然在探讨痰培养、血培养等传统培养方法对病原学检测的价值,而不是国内如火如荼开展的“高大上”的分子基因检测,为什么?
目前宏基因组测序等新技术还不到讨论的时候,因为它们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检测出的微生物就真的是致病菌吗?假阳性高是新技术目前亟需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如何评价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传统实验室的冲击?
目前还不确定新技术对临床能有多大的帮助,暂时还不知是会取代还是共存?国内的宏基因组学发展凶猛,尽管研究都自称是大样本上万例,但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日常临床应用中是否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还是未知数。
在重症ICU有时会遇到艰难梭菌感染,但是似乎实验室很难培养出来。是否能在基层借助新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呢?
像艰难梭菌的这种与常见的大肠杆菌之类相比难培养菌,有些不需借助测序技术即能解决鉴定问题。这类病原菌的诊断对送检、采样、取样的要求很高,实验室提高传统培养技术即可鉴定出它们。不能因为有了新技术、图省事而丢了微生物人员最基本的技能。




最后,王辉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三个病例。
01.哪个是致病菌?
影像结果怀疑是肺癌的患者,临床送了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阴性。抽了血培养,报告类白喉杆菌,但推测可能是皮肤污染菌。又送一次血培养,报告马红球菌,诊断为细菌性肺炎。红霉素治疗三个月,患者痊愈。即使是宏基因组测序,也会报告出多种菌,也需要判断出真正的致病菌。
02.结果阴性我们怎么做?
患者注射肉毒素后潜水,随后注射处出现硬质结节。进行结节穿刺床旁接种,革兰染色未找到菌丝,抗酸染色显示阳性杆菌,四天后从血平皿鉴定出脓肿分枝杆菌。
03.常规工作你做对了吗?
患者四年前手肘处出现结节,怀疑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培养始终阴性,反复治疗始终无效。后来从患部深处取样,而不是表面痂块,研磨后注射到血培养瓶中培养,最终培养出是巴西努卡菌,选择了有效抗生素,目前患者已明显好转,还在持续治疗中。

供稿:王若冰 审校:王辉 编辑: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