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中国CRE研究协作组工作报告
【会议报道】中国CRE研究协作组工作报告

2019-11-15 23:55

作者 周朝娥

2019年11月14日上午10:00,中国CRE-Network研究协作组工作会议在主会场报告精彩纷呈,会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主持。王辉老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老师能在百忙之中参加本次CRE工作组会议,其次总结性的指出了CRE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王启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我国多中心CRE-Network研究”,他强调革兰阴性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分享了2003-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耐药性的率的变迁;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碳青霉烯酶;接下来王启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了CRE-Network发展历程,2011年以后,在CMSS和CARES两个耐药监测平台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其菌株数量>6000株,王启老师为我们详细展示了我国产酶菌株、药物MIC以及菌株的ST分型的分布图;最后,王启老师关于CRE-Network未来发表了自己的愿景,CRE研究任重道远,包括:耐药机制、流行趋势、临床高质量研究、特定人群的主动筛查等等,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来完成。



之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研究员王晓娟就“病毒性肺炎继发和合并CRE/CRAB感染治疗研究临床设计”课题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首先,她简要介绍了病毒细菌共感染的关系,列举了呼吸道病毒共感染细菌常见的种类:H1N1、H2N2、H3N2及H7N9;接下来,王晓娟老师提到中国用于治疗CRE的药物有限,不同耐药水平、不同耐药机制、不同治疗策略以及启动活性药物的时间对CRE的治疗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关于CRE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风险水平、感染类型以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最后,王老师关于课题:“基于替加环素的不同方案治疗病毒性肺炎继发或合并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或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所致肺炎或菌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从研究类型、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以及研究结局指标,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临床大夫可以加入此课题项目,共同抵抗流感的到来

最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研究生周朝娥带来了“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单药和联合治疗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菌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课题报告。自2017年以来,感染CRE患者其粗病死率高达70%,CRE菌血症患者在院病死率为31.1%,而常见的CRE治疗药物有多粘菌素类、甘氨酰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磷霉素、碳青霉烯类以及新型的酶抑制剂等。她提到对于CRE的治疗有很多争议,目前的文献报道大多为回顾性研究,亟需前瞻性研究来探讨其治疗的策略。最后,她就课题的研究对象入组、研究方案以及初步的结果给大家做了精彩的分享。

现场氛围热烈,中山大学医学院田国宝教授以及场下的各位老师也踊跃提出关于CRE的相关问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三位讲者报告之后,王辉教授就CRE-Network工作目前的状况和研究做了总结。当前,CRE在临床肆虐四方,临床及微生物实验室更应加强合作,参与到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当中,为我国CRE感染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更多数据基础和高级别证据。


供稿:周朝娥  审稿:王启  排版:周朝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