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23:55
作者 张秋莹
作为京港感染论坛的一个老栏目,“微光闪烁”历来都受到大家的追捧,今年在郑州举办的京港感染论坛也不例外,14日下午4点半,会场内已经人山人海,左右后排所有的走道都站满了人,还有不少拎着箱子直奔会场听课的老师,甚至还有专家讲者。会议内容丰富,日程紧凑,主持人不得不精简介绍,讲者也是直奔主题,惜时如金,站着听课的老师们更是一站到底,下午的“微光闪烁”一直讲到18点多听课老师们仍坚守会场,没有去意。


京港感染论坛的学术年会分会场二的“微光闪烁”环节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杨青教授和武汉市第四医院检验科的曾吉主任一起主持。2016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王辉主任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微光计划”走基层,“微光闪烁”版块应运而生,主要是面对基层医院,由基层人员讲基层的故事,讲者们都是从众多积极主动投稿老师中精选,重在给基层微生物人员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

第一位讲者是河南宏力医院的陈万贞老师,她更像是一位演讲家,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讲述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通过一例血培养检出镰刀菌的案例,提到血培养报阳涂片不见菌时不要轻易当成假阳性,应反复震荡培养瓶,用大注射器抽吸多量血液离心取沉渣镜检从而让真凶真菌现形,进而分析镰刀菌的前世今生。这个故事离不开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正如陈老师所说,检验离开临床没有出路,临床离开检验只剩归途。

第二位讲者是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何龙老师,题目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IE追菌记。讲述了一例血培养初报及纠正报告,不断跟临床沟通查证,最终检出真正病原菌星座链球菌的案例。何老师很风趣,说他讲课是年会盛宴中的放松甜点,但案例的讲述里无不透露着需要病原学、诊断学、药理学基础、感控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微生物精神。每一个病原菌的背后都离不开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和互帮,一个好汉三个帮,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

第三位讲者是南阳市中心医院的胡音音老师。她是一位刚入职一年的微生物新人,从事微生物这么短时间竟然就能捕捉到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的病例,这与她平日工作认真仔细是分不开的。她说她是微生物行业中的一抹微光,愿为微生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丝光芒。这不正是微光闪烁的意义所在吗?微光虽小,烁烁可燃!
第四位讲者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的胡志敏老师,胡老师从事多年的临床真菌研究,后到检验科微生物室,对真菌这块有很深的造诣。他分享了一例罕见的小克银汉霉播散性感染的案例,检出了病原三剑客:产碱假单胞菌、黄曲霉、小克银汉霉,也是与临床密切沟通的付出分不开的。


第五位讲者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微生物室的李曦老师。他用飞快的语速精炼的措辞讲述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故事。熟悉是因为通过反复跟临床和病人沟通,从涂片、培养到二代测序,从第一次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到后来的反复取材检测求证,病原菌最终确定还是铜绿假单胞菌。陌生是因为案例中的感染类型由此菌引起的概率极低,李老师提到的“马云启示”也是微生物人对专业不辞辛苦的坚守。临床沟通是你相信,我自信的过程,也是临床、检验和患者三方面的共赢!

第六位讲者是云南大理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的陈永凤老师,她是2016年微光计划首站学员。陈老师讲述了她们微生物实验室在微光计划帮扶的这三年来从实验室环境、设备、人员配置、工作量实现的质的飞跃,让人感慨微光计划温暖的同时,也很期待有一天微光计划也能惠及到我们更多的基层医院,微光计划,虽“微”但“光”!

最后一位讲者是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的白雅红老师。她通过眼里揉出虫之萌宠之殇、眼里不容沙之飞来横祸、嘴里咳出虫之惶恐万分、复查肝囊液之意外收获这四个故事分别讲述了结膜吸吮线虫、羊狂蝇、毛蠓幼虫、细粒棘球蚴绦虫的案例。课件最后,白老师用歌词“我有花一朵”做结,送给在场所有坚守听课的老师们一朵花,也是送给所有为会议操心受累的专家、讲者、老师、会务工作人员们,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花开。

在一片热烈感动的掌声中,“微光闪烁”终于落下帷幕,期待明年有更多的基层微生物同道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供稿:张秋莹 审稿:杨青 曾吉 排版:周朝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