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23:55
作者 商潋瀚
2019年11月14日下午,京港感染论坛的青年苗圃版块如约而至。本届大会首次设置青年苗圃版块,旨在为青年医师、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分享、交流、学习的平台,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长。青年苗圃共分为“基金申请三部曲”,“助力青年成长”以及“新时代,新青年,新技术”三个版块,共有10位青年学者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基金申请三部曲”版块为与会听众梳理了基金申请各个步骤的技术要点。首先由来自中日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商潋瀚博士分享了“如何正确检索到你想要的文献”。商潋瀚博士从临床科研常用的文献检索平台切入,介绍了常用医学文献检索平台的特点及优势。然后,商博士以2019年ATS/IDSA的CAP指南中一个具体的临床研究问题为例,为大家详细梳理了系统文献检索的思路:明确研究问题、确定检索概念、制定检索词、确定限定条件以及构建检索策略。商博士总结了限定RCT等研究类型的实用方法学过滤器,并分享了跟踪领域内文献和文本挖掘的实用技巧,让与会听众对文献检索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第二位出场的讲者是来自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的吴丽娟副主任检验师,她为大家分享了“如何将假想转变为实验设计”。吴主任以新生儿GBS感染相关基因研究为例,为大家讲述了在基层医院工作,如何将临床多年观察经验,通过临床研究的假说转变为实验设计;如何在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最终完成研究。吴主任强调了“敢做敢想”对于基层临床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既要熟悉文献,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也要积极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合作,尽可能的挖掘本医院拥有的临床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吴主任的讲解帮助与会听众厘清科研思路,并提振了大家的科研信心。




第三位出场的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雅薇博士,为大家做了题为“如何撰写科研标书”的讲座。张博士从细节入手,为大家分享了自己成功申请国自然青年项目的经验。张博士分析了国自然对基础研究的青睐及近年青年基金资助率下滑的趋势,指出把握拟申请方向相关研究进展、凝练科学问题、提出明确假说的重要性。随后,张博士结合自己的标书写作顺序,从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案、研究设计与方案、研究基础、经费预算、个人简历、摘要和标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指出了基金申请者可能常犯的错误并提出了关键性的解决措施,与会的青年学者倍感实用,在即将到来的国自然申请中跃跃欲试。

“助力青年成长”版块为大家解答了青年成长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首先由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昱东博士为大家分享了“助力基金申请—你的课题如何打动专家”。刘博士梳理了国自然的评审流程,指出了申请国自然的必要条件:至少一篇SCI文章、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非常明确具体的研究假设。他强调标书不是论文或综述,标书写作需要关注创新、立项、目的、方法、研究基础等部分,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细节指导。最后,刘博士分享了树立研究框架的相关方法,他强调科研需要以临床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并分享了寻找表型的方法与技巧,与会听众感到受益匪浅。
接下来,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艾静文博士为做了题为“如何撰写临床SCI三两事,站在一个青年医生的角度”的讲座。艾博士以自己的一项猪疱疹病毒相关临床研究为例,展现了一名青年研究者将临床发现转化为科研文章的过程。随后,她从课题发掘、文献综述、课题设计与开展、图表准备、论文撰写、论文投稿等方面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此外,她还介绍了一篇论文在杂志社的评审过程,让听众对论文评审的流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最后,艾博士谈到平台的支持及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她鼓励大家“你要相信,你的努力会被人看到”,鼓舞了与会研究者的科研信心。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丽水市人民医院的黄金伟主任医师,黄主任为大家分享了“助力临床思维训练—如何不漏掉临床的细节”。黄主任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思路出发,强调了病原微生物诊断的重要性。随后黄主任以一例马红球菌感染病例讲解了培养在肺部感染中的重要性,以一例腺病毒感染病例讲解了熟悉各种病原体的致病特点和及时进行肺泡灌洗检查的重要性,以一例误诊数十年的生殖系统结核病例讲解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提高少见病原体检测能力的重要性。黄主任最后总结了爱心、善心、责任心、欢喜心对临床的重要性。黄主任的讲解抽丝剥茧、细致入微、富有人文情怀,观众深受感动。
本版块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谢轶主任,为大家做了题为“助力微生物检验—如何充满热情的对待每一份标本”的分享,分别从个人角度和团队角度剖析了这一问题。从个人角度,谢教授强调了对临床微生物工作的热情和自信是基础,同时强调了实验技术、临床技能、感染病学知识、研究思维、结果解释、管理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性。从团队角度,谢教授强调了,团队工作流的建设、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体系应从质量体系建设转变为服务体系建设。谢教授不仅分享了使用的知识,他对于微生物工作的热情更是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新时代,新青年,新技术”版块总结了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的新进展。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黄磊博士,他为大家分享了“血流感染病原学诊断新技术巡览”。黄博士首先提到血流感染对于病人预后的不良影响以及血培养诊断耗时长、灵敏度低的特点,随后分析了蛋白或核酸质谱 (MALDI-TOF, IRIDICA)、多重实时定量PCR (FilmArray, SeptiFast)、PCR扩增+测序等三类分子诊断技术的优缺点。黄博士最后强调,虽然分子诊断技术有快捷的优势,但由于相关技术灵敏度、特异度有较高异质性,且分子诊断技术取血量少的特点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常较难判断,因此,分子诊断技术暂不能取代血培养。黄博士的讲解让大家深入认识了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在血流感染领域的应用特点。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中日医院的孔旭东药师,分享了“抗菌药物使用误区谈”,孔大夫以案例入手,讲解了同类药物的不同定位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高级”的抗生素未必效果更好。同时,他强调微生物学报告的“敏感”背后有多重含义,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符合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定位、符合抗菌药物的组织分布特点、根据MIC优选以及保证充足的剂量。孔大夫结合临床案例,让大家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抗生素治疗的误区对临床的不良影响。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新宇副主任医师,王主任以五个生动的临床案例,为大家讲解了组织胞浆菌、非洲锥虫、盘尾丝虫、球孢子菌、贝纳柯克斯体的诊断,强调了在分析病情时,详细询问病史,明确患者的接触因素、旅居因素以及微生物流行病学分析在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王主任总结道“想得到、能诊断、治得好”是对于容易被忽视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最重要的原则。最后,王主任分享了华山医院感染科对于少见感染病诊治的经验。王主任生动丰富的病例和切身的科室建设经验让观众大呼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