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研精究微—前沿与交叉
【会议报道】研精究微—前沿与交叉

2019-11-16 23:24

作者 孙世俊

2019年11月14日下午,研精究微科研专场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的主持下精彩进行。会议邀请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张敬仁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王琳淇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郑春福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朱宝利教授作特邀报告。群英荟萃,齐聚中原,专家们分别从细菌、真菌、病毒及微生物组学等角度为广大参会者呈现了一场惊艳绝伦的学术盛宴。

1

首先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张敬仁教授就肺炎链球菌适应环境的分子策略进行探讨。张教授指出,尽管肺炎链球菌基因组较小,只有3000多个基因,但其存在自然转化过程,可以从环境中获取外源的核酸分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张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针对肺炎链球菌自然转化调节通路的研究,并在发言结束后与王辉教授对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和毒力进行了讨论,张教授认为通路中的部分小分子多肽可以抑制自然转化的发生,具有消灭耐药传播的潜力。


2

这场惊艳的演讲带来的掌声还没完全褪去,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王琳淇教授又带来了一场关于新型隐球菌的别开生面的汇报。王教授指出,不同于国际上对新型隐球菌的认知,国内新型隐球菌偏好没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同时不同于细菌的生殖方式,新型隐球菌因其有性生殖而导致感染能力与毒力的快速进化,更容易导致耐药株的产生。同时王教授的研究指出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是同性生殖,并不依赖传统的性信息素,而是通过一种新型Qsp1分泌小肽进行,有望通过抑制小肽的分泌或者破坏其受体抑制其繁殖。新型隐球菌的毒力调控通路在静息期与繁殖期有较大差别,静息期具有更强的致病性。

3

听完了细菌与真菌,接下来是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郑春福教授与大家分享自己团队多年来对疱疹病毒的研究。郑教授谈到,全球共有四千多家研究机构在研究疱疹病毒,但目前为止,除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外,尚未有有效的疫苗。疱疹病毒最大的特征是潜伏感染神经节,与宿主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郑教授对人体抵抗病毒机制与干扰素通路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与广大参会者共同分享了关于疱疹病毒及其抵御机制的最新科研资讯。

4

最后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朱宝利教授就病原感染的微生态研究进行发言。朱教授与参会同道一同分享了自己在传染病与感染微生态关系上的研究成果。朱教授指出:感染性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组会有显著变化,通过肠肺轴,肺部感染与肠道微生物是相关的。通过已有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肺结核患者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明显下降,结核病感染者以及初步治疗者的肠型也有明显改变。此外,朱教授还指出,在HIV感染者与HAART治疗者相比肠道微生物菌群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来预测传染性疾病的潜伏感染人群或者判断HIV的治疗效果。


现场观众对三位专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现场学习氛围热烈,听众时不时爆发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完全沉浸在专家们对问题的探讨中,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好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供稿:孙世俊

  审稿:张雅薇 王启

  排版:孙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