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ICU医生论感染
【会议报道】ICU医生论感染

2019-11-20 23:20

作者 常康

2019年11月15日下午,在第二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京港感染论坛第三分会场上,“ICU医生论感染”版块有幸邀请到4位重症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现场听众奉献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讲。


第一位讲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刘嘉琳教授。她带来的是关于“脓毒症非抗菌药物治疗进展”的专题报告。刘教授先是把脓毒症的治疗概况为“控制感染、调节宿主应答和脏器功能支持”三个重要方面。接着着重介绍了后两者的具体工作。针对脏器功能支持,刘嘉琳教授主张应该以SOSD原则为核心的抗休克治疗,包括充足液体复苏,联合适宜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保持最低的有效脏器灌注压。针对调节宿主应答方面,刘教授列举了近些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导,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干预治疗(包括氢化可的松、血管加压素等)以及免疫调节治疗(包括GM-CSF、抗PD1抗体等)。刘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在场学者受益匪浅。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余跃天教授带来的是“重症患者气道念珠菌定植”的相关话题,话题先从气道念珠菌定植现状与念珠菌肺炎讲起,并提出气道念珠菌与念珠菌肺炎的“前世渊源”与念珠菌侵袭的三大核心要素,再讲述了细菌与念珠菌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随后从临床研究中剥丝抽茧,提出临床启示。最后讨论抗念珠菌干预是否可以使患者得到临床获益,并总结为3点:1.重症患者气道念珠菌定植仍需关注,它至少反应了宿主免疫功能低下;2.对于临床研究的解读,需要关注临床结局,但不仅限于临床结局;3.盲目的给药或停药均不可取,需要严谨的研究以明确治疗获益者。余教授分析现状,揭示发现,再从理论回到临床,逻辑流畅,思路清晰,在场学者聚精会神,会场气氛严肃又活泼,生动又热烈。


第三位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黄曼教授,黄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是VAP的抗菌药物雾化治疗、方法以及疗效评价,并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分别是一、VAP的病原菌流行病学及治疗困境;二、雾化吸入时,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及调整;三、雾化吸入抗菌药物选择及疗效评估。针对第一个方面,黄教授介绍:VAP的病原学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其是MDR病原菌,这些病原菌的MIC值往往较高,而增加抗生素给药剂量又会使临床副作用显著提高,且气血屏障的存在也会使抗菌药物在肺内的浓度明显偏低。抗菌药物雾化吸入肺内浓度高,给VAP治疗带来新的曙光。针对第二个方面,黄曼主任介绍:现阶段,医生在给病人使用机械通气雾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不同患者的通气异质性差别很大,并导致雾化抗菌药物的疗效差异很大。影响机械通气雾化药物沉积的因素众多,可以概况为呼吸机相关的、呼吸机回路相关的、雾化装置相关的、药物相关的以及患者相关的五大类。黄曼教授随即又结合呼吸机雾化具体操作的实例和相关文献,总结当呼吸机管腔越大,气溶胶远端肺泡沉积率越高,VCV通气模式优于PCV,方波引起的层流更适合气溶胶在远端肺泡沉积等特点,给予现场听众更加直观的感受。最后,针对第三个方面,黄曼主任指出,目前关于机械通气的抗菌药物选择较少,大部分都处在3期临床研究阶段,且肺的感染与非感染病灶,通气度不一致,感染病灶的通气程度会影响雾化颗粒的沉积。但抗菌药物雾化治疗MDR肺炎正逐渐被指南所推荐,尽管证据等级不高。最后,黄曼教授做了总结:1.抗菌药物雾化吸入是MDR病原体引起VAP治疗的新希望;2.机械通气雾化治疗需要遵循流程,参数调整及细节处理仍需谨慎;3,抗菌药物雾化治疗存在效果,但确切评估仍需进一步RCT。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安友仲主任。安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关于Sepsis 3.0较之前定义的进步与遗憾。安主任首先肯定了Sepsis 3.0的定义再次以器官功能障碍为sepsis的核心问题,这个较之前在概念上是进步的,但是这个定义却放弃了之前的关于SIRS的概念,这个是进步中的遗憾。Sepsis 3.0首次明确sepsis是(宿主对感染免疫反应不当所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不再是“感染+SIRS”,而是强调了“感染+宿主(反应不当+危及生命)的MODS。SIRS这个定义代表医生的目光从”看病“回归到”看人“,这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定义。但是SIRS概念过于笼统,分级不清,缺乏共同的研究平台,从而使得不同的研究,关于sepsis的结局差异很大。Sepsis 3.0则首次引入了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即SOFA评分(器官功能评估),从而更有利于对sepsis进行更精准的判定。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Sepsis 3.0诊断准,但是晚;SIRS诊断泛,但是早。正是由于Sepsis 3.0诊断虽然较过去更为准确,但是却延迟了不少,因此使得医生对于sepsis的治疗措施被迫提前,最新版的集束化治疗策略已经精确到1小时以内!最后,安教授引用了Sir William Osler教授的一句名言给本次”ICU医生论感染“板块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抗感染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宿主的炎症反应及其所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


四位顶尖的重症医学专家给我们奉献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盛宴,让我们期待明年再次相聚!



供稿人:常康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