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 23:20
作者 周朝娥

2019年11月16日下午15:30,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s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防控专场板块如期举行。京港感染论坛已快接近尾声,参会的各位老师热情依旧,会场座无虚席。大会由京港感染论坛的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教授以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田国宝教授主持,从CRE的检测、治疗以及防控三个方面,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第一位讲者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田国宝教授,以“引起BSI的CRE基因组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为题,为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CRE菌血症患者基因组与预后的关系。首先田教授指出CRE耐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感染病死率高。作为研究工具,基因组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院内感染控制当中。CRE感染组与研究中的对照组——碳青霉烯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susceptible Enterobacteriaceae, CSE)感染组相比较,携带耐药基因种类有很大的差异;不同患者人群比较,成年人组CRE携带耐药基因数目高于儿童组;成年人组中CSE携带毒力基因数目高于儿童组CSE菌株,也高于成年人组CRE菌株;CRE血流感染死亡率明显高于CSE;入院前转院、导管及抗生素治疗均为CR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宗志勇教授,宗教授分享了在CRE防控方面科研如何指导实践的知识经验。2017年WHO防控指南针对CRE的防控推荐“两卫生、两监测、两隔离”。两卫生是指手卫生和环境清洁,两监测是指患者监测和环境监测,两隔离是指患者隔离和接触预防。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碳青霉烯的使用亦呈上升趋势。而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把双刃剑,用的不好则成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用的好则可预防感染。宗教授自己的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使用将易感者转化为感染源,感控离不开抗菌药物的管理。最后,宗志勇教授以自己十分喜欢顾城的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结束此次报告。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王晓娟副研究员,她报告的题目是“CRE引起的BSI治疗用药:从实验室到临床”。王辉教授团队的多中心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CRE的总发生率:4.0/10000,不同地域CRE发生率不同,江苏省最高,青海省最低。产碳青霉烯酶是CRE耐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此外还有孔道蛋白的缺失以及外排泵表达上调等。与此同时,不同耐药水平的CRE耐药机制也不同,比如高水平耐药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KPC碳青霉烯酶。不同菌种产碳青霉烯酶种类也存在差异,在我国,肺炎克雷伯菌以KPC-2为主;大肠埃希菌以NDM-5为主。质粒/整合接合元件介导碳青霉烯酶的播散,携带碳青酶烯耐药基因的质粒同时携带其他类抗菌药的耐药基因,导致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的广泛播散。关于实验室CRE表型检测方法,目前种类很多,但没有完美方案,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情况按需进行。关于血流感染中CRE的治疗,联合用药逐渐成为一种治疗的趋势,但是关于联合用药的剂量以及在体内的效果还需要大量前瞻性研究来证实。最后,王晓娟副研究员指出:CRE的治疗应根据患者风险水平、感染类型、体外药敏、产酶株的鉴别及PK/PD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CRE的治疗与防控仍需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并肩同行共同努力。
供稿:周朝娥
审稿:王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