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搭建临床与基础合作的桥梁
【会议报道】搭建临床与基础合作的桥梁

2019-11-20 23:20

作者 王若冰

2019年11月15日下午,由上海市肺科医院余方友教授和军事医学研究院杨光教授主持的京港感染论坛“科研合作互动专区”如期举行。本次非常荣幸邀请到四位在基础研究领域非常优秀的讲者,希望通过他们对热点的讲解,给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思路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的饶贤才教授,他的演讲主题是《事物的两面性——β内酰胺抗生素的诱导功能》。饶贤才教授从《荀子·哀公》中提到的事物两面性类比抗生素的两个作用:杀菌作用和信号诱导作用,从而引出了亚抑菌浓度下苯唑西林能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脂蛋白。已知的sar系统与细菌致病有关,并实验验证β-内酰胺抗生素通过sarA调控Lpls的表达。动物实验发现,脂蛋白Lpls能刺激小鼠炎症因子表达,增强MRSA在小鼠脏器中的定植。临床上用药常出现亚抑菌浓度的状态,这种情况对细菌有什么影响、对感染的治疗会带来什么结果,还需要大家更深入地研究。

第二个报告是由华南农业大学孙坚教授带来的《四环素类抗生素降解酶Tet(X4)的发现》。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和兽医中的使用量快速上升,但残留量大不易降解。近年动物源大肠杆菌的替加环素耐药率上升,孙坚教授课题组通过接合实验发现了携带tetX4基因的质粒可使菌株对替加环素的MIC升高,随后进行了活性功能验证确定tet(X4)是替加环素耐药基因。通过流行病调查发现在临床、动物和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均可检出tet(X4)基因,且其所在的IncQ1质粒转移效率高。这意味着替加环素耐药菌极有可能将在未来广泛传播,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天津大学的吴水林教授,主要从事医用金属材料及其表面功能化改性研究,本次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光控抗菌生物材料》的报告。细菌无处不在,生命力强且耐药。人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来清除细菌,但医疗器械、环境表面该如何消毒?细菌耐药已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不依赖抗生素的杀菌消毒方法更快速、高效、安全,十分有发展前景。吴水林教授详细地介绍了5种光响应抗菌材料:银基光响应抗菌材料、黑磷基光响应抗菌材料、红磷基光响应抗菌材料、硫化物基光响应抗菌材料和MOF基光响应抗菌材料。这些抗菌材料不仅能快速杀死细菌,还能加速感染伤口组织修复。从生物材料的角度,吴水林教授的报告为临床抗感染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第四个报告是由复旦大学吕亮东教授带来的《细菌适应性进化:耐受与耐药》。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细菌对抗生素有敏感和耐药(包含中介)两种表型,而在药物压力下细菌可能会出现“耐受”的生理状态。耐受菌不携带耐药基因,且MIC没有升高,但却能在药物压力下继续存活,导致难以彻底被清除。吕亮东教授介绍了耐受菌的形成过程、临床上耐受菌的报道、耐受菌可能会促进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和耐药性的形成,以及休眠菌的药物耐受机制。对耐受菌的研究,将可为新型药靶和新药开发提供方向,也有助于临床开发和设计高效的治疗方案。

四位教授精彩的演讲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广泛思考,给来自各个临床医院的参会者拓展了知识面。大家提问踊跃,一时间场上氛围热烈异常。


科研合作互动专区是本次京港感染论坛新设置的版块,其初衷是促进临床工作者和基础科研人员的合作与交流,给双方提供相互认识的平台。让基础研究者了解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是什么,使研究成果可转化到临床应用;让临床工作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察到的问题表象。期待通过“临床+基础”多学科的合作,能更好地产出真正对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认知有推动性意义的成果。


撰稿:王若冰

审校:余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