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美国临床微生物学杂志论文设计暨写作研修班中文专场掠影
【会议报道】美国临床微生物学杂志论文设计暨写作研修班中文专场掠影

2016-09-17 08:59

作者 陈宏斌

供稿:陈宏斌  靳龙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美国临床微生物学杂志论文设计暨写作研修班中文专场掠影

2016916日,大家正沉浸在中秋节的温馨、团圆的气氛中,230余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聚集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邵逸夫教学楼报告厅,认真的聆听临床微生物科研设计与写作课程,5位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的知名专家给大家了一份中秋盛宴。






本次研修班共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做了“如何从临床微生物常规工作中发现科研思路”的讲座。上世纪90年,全球各国临床微生物学者都进行肺炎链球菌的研究工作,但我国缺乏肺炎链球菌耐药性数据,针对此情况,在导师陈民钧教授的指导下,正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王辉教授自己联系北京各个区9家幼儿园,亲自去采集985个幼儿的鼻咽拭子,然后进行后续的研究。然后王辉教授又给大家讲了自己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历,通过4个案例给大家讲了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支原体的科研工作。王辉讲授强调常规工作是基础、科研来自常规工作,好的导师能够在学术、为人上做好的领路人,科研人员应具备好奇心、吃苦耐劳精神、高效、高质量完成科研工作、合理安排时间、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培养等素质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王明贵教授做了“临床微生物科研如何选题和设计方案”的讲座。王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通过11个案例给我们全面生动的讲解了科研的选题和设计。王教授讲到科研要有创新思维,对获得的非期望实验结果的思考是创新的来源,科研中大家不能总是盯着预期的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异常现象的进一步探究,往往会有创新性的发现。当初对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接合实验过程中,发现喹诺酮类的MIC值会上升,正是没有忽略这种异常现象,对其进行了关注和深入研究,才发现了质粒介导的qnr新耐药基因。“科研过程犹如剥竹笋”、“找到了科研的切入点等于成功的一半”、“论文的形成:至少有一句话是你第一次说的”、“论文的修改犹如雕刻一个艺术品”……这一句句教诲让我们印象深刻。



         重庆医科大学陈娟教授做了“临床微生物SCI杂志简介及分析”的讲座,陈教授首先讲解了常见微生物学SCI杂志分类,然后结合案例讲解了《Annal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Antimicrobials》、《European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Clinical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MolecularMicrobiology》文章的特点,最后对《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的特点及投稿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焱教授做了“如何发表高影响因子SCI文章”的讲座。蒋教授讲到高IFSCI文章应具备好的idea、严格的design、逻辑的、完整的story。蒋教授结合俞云松教授课题组的实际经验提出新颖、全面和交叉是高IFSCI文章的特点。在演讲中蒋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交叉”有趣的小故事,他们课题组有个做传染病流调的老师,经常与做土地管理的朋友交流学术问题,大家很难理解传染病科研人员和土地管理人员交流什么科研问题,但正是这种“交叉”,这位搞传染病的同事往往可以做出高水平的图形(含有经纬度等特点)。所以,我们临床微生物科研人员多和其他领域的专家交流,往往也能碰出科研的火花。


本次研修班的共同主席汤一苇教授做了“论文准备和提交技巧和窍门”的演讲。汤教授在演讲中讲到“为什么发表文章”,我们大部分人为了晋升职称和毕业,但发表文章最重要的意义是对社会的贡献、对自己科研工作留下永久的记录。通常我们尽可能选择高IF杂志发表文章,但是选择本领域最权威的杂志发表才是正确的,而不应该唯IF论。然后,汤教授结合自己撰写SCI文章和做JCM共主编的经历中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撰写cover lettercover pageabstractintroductionmethod and materialresultsdiscussionreference等的技巧和窍门,在如何选择审稿人、如何修回文章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



尽管这个中秋节我们没有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有着共同梦想的我们过了一个有意义、充实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