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JCM实时报道(三)“发表论文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会议报道】JCM实时报道(三)“发表论文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2016-09-19 11:30

作者 李曙光 王若冰


发表论文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JCM实时报道(三)


2016918日,这是中秋假期后的第一天,也是本次美国临床微生物学杂志论文设计暨写作研修班(Workshop on Scientific Publishing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ist inChina)的最后一日。昨夜突如其来的秋雨并未能浇灭大家的学习热情。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讲者的敬仰,以及对本次大会浓浓的不舍,大家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

大会上,讲者倾囊相授,听者聚精会神。上午,来自美国罗切斯特梅奥医学中心的Dr. Robin Patel围绕“如何准备手稿”给大家上了生动有趣的两节课。第一部分“在研究完成前草拟初稿——有无必要?为何如此?”Dr. Patel提出大家在开始研究前,应考虑这个研究是否有意义。开始写作需考虑文章的类型,更要根据受众群体、作者指南选择杂志。对于第一次做研究的人而言,阅读作者指南十分重要。随后,Dr. Patel强调开展研究工作前,应当先回顾背景材料,了解原理假设,然后预测结果,以及早找到不足,减少最终投稿时间。一篇完整论文的一般结构是“IMRAD”,大家应时刻牢记手稿的要素,再开展研究设计。随后,她介绍了各部分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标题要简短有力、引言中要避免常识性的细节;材料与方法十分重要,要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重复该研究;可以预先画出图表,并给数据留下空档、参考文献的写作要点。最后Dr. Patel鼓励大家积极申请为审稿志愿者,除了多练习写稿,还要主动审阅别人的稿件。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呢?一是多写,二是多看。

 

第二部分Dr. Patel讲述了“如何在研究完成后修改初稿,使之成为可以递交的终稿”。并详细阐述了终稿各部分的要点。如“摘要”需让读者有“读摘要即可领略全文”的感受、“讨论”以简要评论关键发现为开始、“结论”应是对摘要的高度浓缩、将未能符合作者标准的贡献者及其他给予帮助的个人单位纳入“致谢”、“参考文献”需符合杂志的“作者指南”等。随后,Dr. Patel列举了“提高发表可能性的十条准则”,讲解了编辑和审稿人最想看到什么,并让大家关注道德伦理、序列编号等。最后,她简洁诗意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发表论文并无捷径,唯有遵循规则,勤勉工作”、“发表论文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第二位讲者是清华大学感染疾病研究中心的张敬仁教授,他围绕“如何准备手稿:论文退修及审稿意见回复”给大家做了精彩报告。张教授以自己的一篇论文为例,详细的讲述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投稿经历。在收到拒稿信之后,“愤怒”“指责”等消极行为毫无意义且浪费时间,应当冷静下来思考编辑和审稿人意见是否合理,并寻找其他合适的杂志。因此认真阅读审稿信,补充实验、修改语言,逐一回复审稿意见,十分重要。张教授提到,遵循编辑、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返回,即使不能满足接收条件,也往往能够获得二次修回的机会。最后,张教授强调了论文修回时的要点在于认真阅读审稿意见、弄清哪些部分需要补做、返回修改稿时与编辑的交流清晰无误等。张教授的亲身经历让大家受益匪浅。

 

国内外两位专家详实清晰地讲述了文章初稿、终稿的准备,以及面对期刊拒稿、修回的策略,让大家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和体会,这无疑给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指明了道路。之后的讨论会大家发言踊跃,结合自身在投稿过程中遇到的经历,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文章被接收后自查发现了错误怎么办?在中国没有但在国外已有充足数据的研究还能进行吗?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开展研究前完成初稿是否太难了?一篇文章被拒了,再向同一杂志投另一篇时会受到影响吗?教授们各抒己见、耐心地一一做了解答。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参会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