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7 09:11
作者 靳龙阳
2020年第三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京港感染论坛在北京如期举办,率先举行的“病原菌快速诊断”板块共有六位专家带来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来自清华大学的张敬仁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余方友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陈宏斌教授为本场会议的主持人。
病原菌快速诊断
汤一苇教授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赛沛/丹纳赫诊断平台的中国首席医学官汤一苇教授,汤教授带来的题目是“血流感染病原体快速检测和鉴定技术”,他介绍了多种自动化的血培养检测仪器、药敏试验检测流程、血培养阳性标本的快速检测技术、直接检测血液标本中病原体等,涉及核酸探针技术、实时定量PCR、质谱技术等。此外,汤教授还讲解了多组学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宏基因组、宏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等。
李敏教授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的李敏主任,李教授带来的主题是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快速检测技术(rAST)。李教授介绍,rAST主要类别包括以生长为基础、以耐药基因为基础、基因和表型相结合、其他特殊耐药机制等。rAST在研究领域发展较快,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需要依赖最优化的实验条件,还需要考虑实验结果的解释、规范化操作以及经济成本效益等。在快速检测细菌耐药性的方法比较中,不同的实验方法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和成本差异,对rAST实验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张嵘教授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的张嵘教授,张教授带来的题目是“临床病原菌快速检测:从鉴定到同源性分析”,张教授提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是临床的迫切需求,质谱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已有多种应用,包括病原菌鉴定、阳性血培养标本的鉴定、细菌耐药性检测、分离菌株同源性检测等。她期望国产质谱仪能够对丝状真菌、酵母菌等的具有更高的鉴定能力。张教授详细介绍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用于细菌分型的研究,FT-IR通过主要检测糖类物质对红外光谱的吸收,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菌种,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徐健教授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单细胞中心的徐健教授,他带来的题目是单细胞拉曼技术在病原体鉴定及药敏中的应用进展,他主要介绍了CAST-R系统三个模块的原理和应用,CAST-R系统可利用单细胞拉曼指纹图谱技术实现病原菌种鉴定、药敏表型快检、耐药单细胞分离及病原菌单细胞基因组测序。依赖单细胞分析的药敏监测具有众多突出优势,比如检测快速无需培养、自动化程度高、临床使用所有病原菌、检测病原菌异质性表型并可以通过单细胞基因组测序鉴定耐药分子机制。
第一三共专题会

接下来是第一三共专题会,主持人是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佰义教授。
张睢扬教授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呼吸科的张睢扬主任,张教授带来的主题是西地沙星呼吸感染临床应用,张教授的演讲分为三个部分,门诊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解读指南推荐合理药物治疗策略,新一代深度喹诺酮西地沙星。张教授提到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形式不容乐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不断增长。铜绿假单胞菌是我国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或急性加重期的主要致病菌。呼吸喹诺酮可作为CAP不同人群初始经验性治疗感染药物的第一选择。最后,张教授总结西地沙星在抗菌谱、抗菌活性、组织渗透性、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均表现良好。
陈宏斌教授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陈宏斌教授,陈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铜绿假单胞菌的再认识”,从铜绿假单胞菌的常见耐药机制、致病机理、小菌落变异体(SCVs)和流行病学等方面详细地从实验室角度介绍了铜绿假单胞菌。陈教授提到我国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克隆是ST235和ST111。具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包括外排泵、ESBLs、碳青霉烯酶、氨基糖苷修饰酶以及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等。从急性感染到慢性感染过度中的毒力机制涉及分泌系统、生物膜形成、代谢变化、鞭毛/菌毛的变化等。

感谢六位专家带来的精彩讲座,相信每一位听众都会收获匪浅。欢迎继续关注京港感染论坛的精彩内容。
作者:靳龙阳 审核:陈宏斌 排版: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