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8 18:48
作者 余家沛
金秋的北京云淡碧天如水,桂子收香似露。在这沉甸甸的收获时节,专家学者们云端相聚北京,给第九届京港感染论坛带来了一场新冠肺炎感控、诊断与治疗的学术盛宴。
首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王健伟副院校长以《新冠病毒血清学研究与防治应用》为题,为大家剖析了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特异性抗体反应及其在病例诊断中的应用。王教授表示,新冠病毒的血清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科学地揭示人体免疫反应规律、阐明致病机制(ADE),又能系统地评估流行水平、揭示传播特征,还能进一步评价疫苗效果。王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的相关研究,他强调,新冠病毒感染后N-IgM抗体水平与病毒核酸的QPCR联合检测可用于新冠感染的早期诊断。此外,HCoV-OC43的S蛋白交叉反应性抗体与COVID-19患者严重程度相关;该研究也初步阐明了SARS-CoV-2感染与宿主天然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为COVID-19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提供了依据。


接下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的孙自镛主任以《秋冬季平战结合疫情应对-临床检测技术储备》为题,为大家介绍了应对秋冬换季的临床检测技术储备。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项目新、样本量大,要求快速、准确地报告结果,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面临严峻的挑战。孙主任讲解了其团队系统评估不同厂家的试剂、不同灭活方法对新冠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的工作。此外,孙主任团队还进行了2020年1月武汉早期儿童COVID-19的检测的临床研究,这是全球首次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早期儿童的感染情况,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诊疗数据,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孙自镛主任表示,面向未来,医院的检验科应该着重保障生物安全、质量保证和检测能力。首先要更快,即迅速的诊断;其次要更准,即提高检测的标准化;最后要更强,更有底气应对例如生物恐怖病原体和新出现的病原体等新威胁。这也是新时代医院检验科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沈银忠教授以《关注新冠患者继发感染问题》为题,为听众剖析了COVID-19患者的继发感染问题。沈教授从四个角度出发,即新冠肺炎继发感染的类型(合并细菌感染)、相关高危因素及预后、如何判断继发感染的存在、如何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等方面进行了一一阐述。沈教授特别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很有可能继发或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此外,对患者的用药更应该仔细斟酌,不能随意使用抗感染药物。


接着,来自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的吴文娟主任以《高风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为题,为听众讲述了有关SARS-CoV-2的实验室安全防护。吴主任表示,COVID-19的明确确诊及治疗过程离不开实验室检测。当实验室处理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必须通过规范的实验室设计建造、合适的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守标准化的防护及工作程序和完善的应急处置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吴主任强调,在COVID-19后疫情下及未来的重大传染病应对中,非常需要在医院中建立起新发突发传染病三级医学实验室,包括发热门诊实验室、检验科中心实验室等。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应急机制,因地制宜、持续改进,构建立体化的、切实可行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
以上四位专家学者的发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胡继红主任、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李轶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吴文娟主任共同主持。


接下来的板块是罗氏诊断专题会。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的鲁炳怀主任以《炎症风暴在COVID-19患者诊疗中的经验分享》为题,为线上听众全面系统地解读了COVID-19患者体内的炎症风暴。鲁主任首先回顾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然后表示,细胞因子风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全身毛血管渗漏、起病急,IL-6等细胞因子水平非常高。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和不良结局,所以建议使用一些单抗及抗细胞因子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细胞因子风暴的潜在治疗药物——托珠单抗(Tocilizumab)。从现有的临床数据看,托珠单抗的用药治疗可以有效抑制CAR-T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这提示医生可以通过阻断炎症风暴进而阻止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变,降低病亡率。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更深入的临床研究。
本场罗氏诊断专题会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检验科胡志东主任主持。


最后是赛沛公司卫星会。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的李慧灵主任以《疫情下的三亚城市防控及呼吸道感染诊疗路径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为听众们分享了海南省三亚市针对COVID-19的防控诊疗实践的思考。除了作为三亚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李主任还是三亚市新型冠状病毒主动防疫采样发起人。在她的建议下,三亚市是全省最早关口前移进行核酸检测的城市,她曾提出“早期快速找出传染源”建议,并带领团队迅速对相关疫情地进行采样筛查。海南医院筛检出的阳性感染者中,有60 %的无症状或轻症状的无就医需求者,而这些人是行走在人群中隐藏的传染源。这项工作快速及时找到并控制传染源,从源头上遏制疫情,也避免了部分感染者在长达一周甚至更长的无症状时间内产生爆发性传播,做到了精准防疫,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参考。
本场赛沛公司卫星会由赛沛/丹那赫中国诊断平台首席医学官汤一苇博士主持。


专家学者们的报告分享引起热烈反响。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的研究生们全程聆听:时而认真提笔记录,时而查找相关文献介绍,时而就报告内容简短交流。那一星星燃烧着科学与智慧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摩擦并点燃了,闪烁在北京深秋傍晚的夜空。
供稿 余家沛 审核 吴文娟&李轶 排版 尹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