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8 18:48
作者 李子尧
2020年10月17日下午,第三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京港感染论坛进行到第二日。在ICU医生话感染的版块中,6名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仁济医院的余跃天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安友仲教授共同担任本场的学术主持。


首先是来自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黄曼教授进行题为《体外生命支持设备相关性感染,已知与未知》的分享。黄教授先对体外生命维持(ECLS)的种类及作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之后阐述了感染在ECLS的危害,重点体外膜氧合(ECMO)启动前需进行危险与收益的评估,如果发生了感染,需要结合感染部位,微生物种类及ECMO启动前及启动后进行考虑进行了讲解。介绍了ECLS期间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年龄、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凝血功能,插管种类及氧合膜易引起微生物定植等。并就目前临床情况提出:体温变化不易评估、胸部影像学评估存在困难、纤维膜所导致的生物标记物不易评估,及预防性抗生素是否使用及仍待优化的集束性预防策略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以“防”、“诊”及“治”为中心思想的未来发展策略。

接下来是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何乐教授以一名临床药师的角度,来看待重症监护中抗生素相关损伤。分享开始前,何教授先对抗生素相关损伤的定义进行了叙述,并将其分类为直接性与间接性两类损伤。重症监护室(ICU)是强度最大的抗生素药物使用者也是抗生素相关损伤的重灾区,重症医学需要同病情发展抢时间,重症感染治疗决策的复杂性与较长的决策链,耐药菌快速的增长率,抗生素长疗程的使用、联合用药及尽快给药并非都是对病情有所帮助,揭示了为什么ICU 需要重视抗生素相关损伤。接下来,重点介绍其常见机制。常见的抗生素损害有肝肾损伤(其可能会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加重)、血液学毒性、器官功能损伤、线粒体功能损害(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环丙沙星及氨苄西林等,且与预后直接相关)、免疫麻痹功能(可能与线粒体损伤有关)、变态反应及微生态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喹诺酮类肝损伤是有高度异质性的。最后何教授对如何减少抗生素相关损伤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院感控制、减少抗生素使用、缩短疗程、使用保护手段如他汀类药物可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起到保护作用,局部给药,调整浓度,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益生菌与粪便移植等。

第三位进行分享的是来自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谢剑锋教授,他分享的主题是《ICU内产ESBL肠杆菌科所致血流感染的优化治疗》。首先就当前国际及国内高比例的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感染治疗提出了引流,抗菌药物及免疫调节三步走的方法。然后对产ESBL肠杆菌科的抗生素选择进行了重点的介绍。推荐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效果相对较好,对于轻症患者可以选择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当碳青霉烯类药物压力较大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具有活性药物如:头霉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新型药物如头孢洛尔、头孢他定-阿维巴坦不推荐来治疗肠杆菌科,但也可作为一种选择。需要注意的是重症患者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可能是有影响的需要根据个体化调整药物浓度。

第四位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仁济医院的余跃天教授为大家分享的题为《ICU内鲍曼不动杆菌所致肺炎,如何处理》的报告。首先根据流行病调查结果,交代了ICU发生感染的发生率相近但病原体不同,具有地域性差异。耐多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分离率较高。之后简要介绍诸如免疫抑制、皮肤屏障受损、身体插着多导管及三代头孢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史等的风险因素。重点介绍了MDR-AB的抗生素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的自动检测方法可能低估了粘菌素耐药性及肺部低浓度。对于疗程这一问题,相关研究较少,推荐血流感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程是14天。对于雾化治疗,目前尚存在很多问题,需按照指南推荐进行。最后余教授介绍了几个新药物:头孢地尔,易拉环素。

接下来是由微远基因首席执行官李永军先生带来的《从鼠疫到新冠,mNGS的故事》的报告。首先李先生先提出了当前临床感染诊断存在的“等不及”,“想不到”,“不知道”这三个痛点。以此提出了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NGS)。并将mNGS技术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GS)进行比较,从非培养与培养,靶向与非靶向两个角度阐述其优势。简要介绍了mNGS所应用的领域如:微生物鉴定,毒力因子分析及耐药性质分析等领域。并介绍其已写入多篇指南来强调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并介绍mNGS在今年的鼠疫疫情及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重点介绍了mNGS的原理及前沿进展,如Patho-NET:反向富集病原体,CAPTure:双组学联合监测RNA病毒及活跃微生物,中国定制数据库等。之后介绍了宏基因组学检测主要判读指标及报告逻辑。介绍了IDseqTM病原监测一体化智能化信息中心这一理念。最后提出对病原宏基因组学的发展方向。

最后是由来自于北京垂杨柳医院的宁永忠教授分享的《微生物病原体之核酸多重检测》。首先介绍了当前技术的时代特点:已经微量化、自动化、逐渐纳入质谱,人工智能,缩短周期时间等。并重点强调如今PCR技术的重要性。但目前传统PCR有着操作复杂,花费高,场地要求高,报告时间久,结果难以分辨及尚未获得批准的缺陷。针对以上缺陷,宁教授提出了POCT(point-of-care testing)这一解决思路。之后介绍了在感染领域POCT的三大应用:微生物监测,药敏试验及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讲解了POCT的关键指标。最后介绍了新产品boxarray全自动多重核酸分析系统及boxarray多重核酸检测卡这两个产品及其优点及缺点。

至此,今天下午的ICU医生论感染板块的报道就到此为止了,相信各位线上的听众朋友一定是受益匪浅的。最后,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分享。
供稿:李子尧 审核:王一民 余跃天 排版:郭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