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22:54
作者 周朝娥
2020年10月18日,第三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京港感染论坛迎来了最后一天,学术盛宴依旧精彩纷呈。上午8时,会议如期举行。第一场报告由赛沛/丹纳赫诊断平台中国首席医学官汤一苇教授主持,邀请到原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抗生素耐药团队负责人Jean Patel教授,其报告题目是“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RE”。Jean Patel教授首先提到耐药革兰阴性菌可以引起难以治疗的感染,治疗和预防感染需要准确检测和鉴定这种耐药菌。耐药菌准确的检测和鉴定需要结合表型检测、基因型检测以及免疫学检测综合考虑,进而快而准的提供药敏报告结果,为临床决策作出指示。因此,准确的药敏试验、快速病原体检测以及耐药机制的检测在临床抗生素的治疗和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诊快诊,助力精准防治。

随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检验科宁永忠教授主持“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发布会,邀请到王辉教授、曹彬教授、干岭教授、黄晓军教授、刘晓琳教授、倪语星教授、陈佰义教授、王明贵教授、俞云松教授、吕媛教授、马筱玲教授和胡继红教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干岭主任致辞,干岭主任提到近年来,多重耐药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率逐渐增加,而可供选择的药物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敏感性检测、折点的选择、结果判读以及药敏报告屡有困惑。此共识汇集了临床微生物学、呼吸病学、感染病学、重症医学和药学等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临床处置、实验室工作提供合理、实用的帮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陈佰义教授提到微生物报告指导临床至关重要,包括现在基于MIC治疗,前所未有的依赖的微生物报告,此共识给临床微生物学提供行业标准。在线连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马筱玲教授,马筱玲教授指出此共识为我们国家临床微生物提供正确的检验结果鉴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倪语星教授指出药敏试验检验方法的统一是指导实验室更好的发布报告的前提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共识成为多重耐药菌治疗的有利武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王明贵教授做了最后的总结,他强调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是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这三种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困难,通过这种多学科交叉合作讨论,制定一份权威的、标准的参考共识在指导临床决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紧接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晓琳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王辉教授就“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做了详细的报告解读。王辉教授首先感谢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以及33位撰写组专家对此共识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此共识更早的和大家见面。目前这篇共识已经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10月第43卷第10期杂志。该共识详细的为我们一一介绍了最后防线类药物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敏感性试验什么时候做,具体怎么做,药敏报告单如何报告等问题,详细的文献可参考该共识稿原文。

其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同文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多黏菌素B临床研究结果的介绍”。孙同文教授基于目前的国内外临床研究、Meta分析以及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数据评价了多黏菌素B的临床治疗效果。一篇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发现早期48h内应用多黏菌素具有较好的预后。另外一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多黏菌素甲磺酸盐联合美罗培南治疗不优于多黏菌素甲磺酸盐单药治疗,联合治疗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小于单药治疗组,但发生腹泻的概率高于单药治疗组。另外一篇单中心队列研究发现多黏菌素B不需要依据肾脏功能调整剂量,调整剂量不影响微生物治疗、临床治疗或30天病死率。此外,另外一篇观察性研究发现雾化吸入多黏菌素B对静脉应用无效的MDR肺部感染患者有效,单独雾化使用多黏菌素B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有效方法。

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菁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多黏菌素B中国PK/PD研究结果分享及高龄患者TDM监测”,张菁教授具体讲述了多黏菌素B对不同革兰阴性菌PK/PD界值,推荐负荷剂量给药。多黏菌素B 稳态时AUC 0 ~ 24h 为50 ~ 100( mg·h)/L,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2 ~ 4 mg/L ;多黏菌素E稳态时AUC0 ~ 24 h 为50 (mg · h)/L,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2 mg/L。对于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方案优化,推荐对多黏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获得药物在患者体内的PK,结合分离病原菌的MIC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综上,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的药敏试验方法对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多黏菌素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数据。
供稿:周朝娥
审核:陈宏斌 宁永忠
排版:周朝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