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临床沟通,微光闪烁,薪火相传
【会议报道】临床沟通,微光闪烁,薪火相传

2020-10-19 22:54

作者 王知任

作为京港感染论坛的一个传统板块,“临床沟通,微光闪烁”于18日上午在第九届京港感染论坛的分会场二压轴登场。2016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王辉主任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微光计划”走基层,同时在京港论坛启动“微光闪烁”版块,为基层医院提供平台讲述基层微生物人员自己的故事,今年已经走到第四个年头。

该栏目由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杨青教授和武汉市第四医院检验科的曾吉教授主持,多位来自基层医院的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们与临床之间的故事。


1

张伟铮老师

第一位讲者是广东中医院检验医学部的张伟铮老师,他讲述了一例复杂多种病原体感染的“破解”历程,通过免疫学试验、血培养、质谱鉴定和皮肤组织活检细菌培养等等方法一步一步“拨开云雾”,最终诊断这是一例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流感嗜血杆菌、圣乔治教堂诺卡菌和马尔尼菲篮状菌合并感染。他指出能找到感染真菌的关键在于先于临床进行了预判,对于病理科未检出真菌的结果抱有怀疑,最终在荧光染色和病理切片中都找到了真菌孢子。能够最终“侦破”所有病原体,依赖于实验室与临床持续和多次沟通,病理虽然是金标准,但病原体的最终诊断往往离不开检验人的努力

2

牛敏老师

第二位讲者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牛敏老师,她带来了一例境外输入类鼻疽伴头部脓肿的病例解析。患者三次血培养均为阴性,常规用药头孢曲松搭配万古霉素无用,而改为美罗培南治疗后病情却逐渐好转,脓液培养中发现革兰阴性杆菌,鉴定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热病》指南中提示该菌使用美罗培南治疗,她评价此例病菌的诊出属于“歪打正着”,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有多重耐药性常导致经验用药无效,而实验室也不易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病原菌,其高死亡率使得快速诊断疑似患者有重要意义,诊断时应多关注流行病学史,高致病性微生物无法完成药敏时应及时与临床沟通提供首选药物。

3

陈岚老师

第三位讲者是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的陈岚老师,虽然仅仅从事微生物工作两年,她却能够敏锐的判断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在病人病情发展迅速但经验性用药收效甚微、临床多次送穿刺液涂片却均为阴性、临床和检验科双双手足无措之时,她主动找临床索要组织进行培养,终于发现并鉴定出创伤弧菌。她提到虽然创伤弧菌对大部分抗生素都敏感,但用药时需要遵循早期、联合和足量的原则,诊出时应第一时间报告临床。病原学依靠合格优质的标本,所以检验与临床的密切配合很重要,应及时沟通以获得需要的临床标本。

4

何国才老师

第四位讲者是广西省桂林市人民医院的何国才老师,他讲述了一例“真假”布鲁菌之辨。在血培养菌落形态和涂片镜下形态提示布鲁菌时,vitek-2却鉴定为吉氏玫瑰单胞菌,他发现两者的生化反应和形态特点相差无几,联系临床后发现患者没有明确接触史,建议到市疾控中心进行布鲁菌抗体检测和菌株鉴定,最终结果确定为布鲁菌感染。最后他建议遇到少见菌的鉴定结果要多个心眼,一种方法无法鉴定时应利用多种方法进行佐证。

5

韩庆莲老师

第五位讲者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韩庆莲老师,她通过菌株镜下形态特点快速判断了一例弯曲菌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伴有二尖瓣赘生物的病例。患者血培养涂片发现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细长略弯曲呈逗点状或S形,于是怀疑为弯曲菌报告临床并采用合适的培养方法进行针对性地培养,最终质谱鉴定为胎儿弯曲菌。她指出血培养第一时间做好涂片镜检很重要,镜下形态的判断可以初步提供后续培养和诊断的依据。

6

白雅红老师

最后一位讲者是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的白雅红老师,她揭秘了显微镜下蠊缨滴虫和纤毛细胞两者的分辨。在肺泡灌洗液湿片中发现大量透明运动团块怀疑为蠊缨滴虫,最终通过碘染色、瑞氏染色镜检和测序她判断大量灌洗液中出现的蠊缨滴虫实为纤毛细胞的误认。课件最后白老师用“梅兰竹菊”四君子赠予在座的所有专家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遇到未知的挑战要勇敢的抓住机会。

在热烈的掌声中,“临床沟通,微光闪烁”和大会一起落下帷幕,期待明年有更多来自基层医院的同道来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经验!


供稿:王知任

  审核:曾吉、杨青

排版:王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