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会议报道 > 【会议报道】乐思学院走进京港感染论坛
【会议报道】乐思学院走进京港感染论坛

2020-10-19 22:54

作者 徐逸天

      2020年10月18日,第三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京港感染论坛进入了最后一天的日程。上午8:30,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乐思善学”的寄语中,乐思论坛拉开了帷幕。乐思学院是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创办,拜耳医药支持,为呼吸领域精英独家打造,旨在促进呼吸领域的全面发展与学术交流,搭建全国呼吸领域中青年医师学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本次论坛由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张湘燕教授和广州呼吸病研究所的卓超教授共同主持并致开场辞。

      第一场讲座是由东部战区总医院的施毅教授带来的《从CAP抗菌治疗探讨科学的抗感染策略》。施毅教授结合我国CAP疾病负担、临床特点和诊治现状,提出CAP的合理抗感染治疗策略应基于以下原则:CAP的合理治疗在于充分治疗的同时避免过度诊疗;CAP抗感染治疗的选择应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原倾向性、耐药危险因素以及特殊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抗感染策略;病原学检测应有针对性,根据检测方法合理安排;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应建立在对CAP的充分鉴别基础上,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抗感染疗程和出院时间点的判断可依据达临床稳定标准。上述原则强调了唯有合理精准治疗,方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的核心思想。

      第二场讲座是由北京医院放射科的陈起航教授带来,聚焦于弥漫性磨玻璃影的鉴别诊断,该主题在今年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更具独特意义。陈教授作为影像学专家,深入浅出地从磨玻璃影(GGO)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出发,系统阐述了磨玻璃影的识别,强调了容积效应、吸气不足、呼吸伪影等容易误认为磨玻璃硬的因素。随后进一步介绍了弥漫性磨玻璃影的定义,HRCT分类(小叶中心阴影、广泛片状磨玻璃影、碎石路征、反晕征)中每一种类别各自的影像学特点和可能的病因,强调了弥漫性磨玻璃影是DLD常见的HRCT征象,并且不具有特异性。最后,陈教授讲授了弥漫性磨玻璃影的临床及鉴别诊断,强调结合病变的分布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缩小诊断范围,以及临床资料是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第三场讲座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敏教授带来的《肺部阴影的感染和非感染性鉴别》。周教授围绕T细胞性淋巴瘤、无肌病性皮肌炎、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NCA相关性血管炎、免疫相关性肺炎等5个复杂病例详细展开讨论,从病史采集、查体、辅助检查到鉴别诊断、完善检查,最后到确诊,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层层推理,把疾病诊断的每一步思路都详尽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凸显了严谨周密的临床思维。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第四场讲座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郑锐教授带来,题目为《警惕抗感染治疗路上“亮红灯”——常见抗菌药物的肾脏安全性》。讲座先从整体维度介绍了药物性肾损伤的定义、发病机制、损伤部位、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强调了我国药物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原因为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随后,郑教授讲授了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的肾脏安全性,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相关病例报道,药物使用和急性肾损伤的关系,影响肾毒性的因素,剂量调整等方面。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β-内酰胺类药物引起的急性肾损伤较为常见,联合氨基糖苷类等肾毒性药物需谨慎;大环内酯类药物因影响肝酶代谢,在男性肾病患者使用中需注意合并用药的药物蓄积问题;喹诺酮类药物引起急性肾损伤较少,莫西沙星具有双代谢途径,在肾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使用无需调整剂量。

      第五场讲座是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赵春江研究员带来的《CARTIPS研究与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耐药监测》。赵春江老师详细介绍了CARTIPS——中国成年人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监测的研究历程及结果以及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细菌耐药分析。研究发现: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是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成年人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CARTI)的病原菌耐药率上升明显,尤其是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虽然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多数药物仍然敏感,但耐药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值得警惕;肺炎链球菌在儿童中的耐药率高于其在成年人中的耐药率;不同血清型的肺炎链球菌耐药率差异明显,表现为疫苗相关血清型的肺炎链球菌耐药率高,非疫苗相关型的肺炎链球菌耐药率低,肺炎链球菌疫苗在儿童具有更高的保护作用;不同地区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耐药率和疫苗覆盖率差异明显;耐药克隆的传播是引起肺炎链球菌耐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投稿:徐逸天 审核:王一民 排版:靳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