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6 10:41
作者 王若冰
供稿人:王若冰
越“辩”越明: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应该出检验报告,还是诊断报告?
八月末的重庆,霪雨霏霏。两江沿岸,高楼隐没在云间。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十三次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症学术年会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带来丰富的学术盛宴。霁日光风,草木欣欣,下午的会议在参会者高涨的期待中开始了。
第一个板块是由薛博仁教授和李聪明教授所主持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规范和策略”。
薛博仁教授和李聪明教授主持
首先由来自台中荣民总医院的陈伯彦带来报告《新兴传染病的威胁》。陈教授对近些年出现的新兴传染病进行综述,动物来源的传染病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存在巨大的冲击。尽管死于流感的人数相对减少,但是流感病毒的类型及受感染的物种也有所增加。
陈伯彦教授
第二个大会报告者是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佰义教授,陈教授从感染科医生的角度谈《重症患者抗感染治疗给药方案的挑战和对策》,包括经验性用药、PK/PD、避免突变选择窗以及个体化给药方法的热门问题。
陈佰义教授
第三位讲者是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的俞云松教授,俞教授对多粘菌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进行了综述,并且阐述了多粘菌素的主要耐药机制,临床治疗的选择以及药物临床报告方式等。
俞云松教授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柯文谦教授,柯教授的讲题是《从抗生素经验疗法到确切疗法:降级好?升阶好?》,减少覆盖菌谱或抗生素数目,推荐关注使用头孢唑啉等方案引人深思。
柯文谦教授
第二部分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倪语星教授带来的学术专场:《微生物流水线带给我们什么?》,自动化的好处包括:标准化的接种、数字化平皿影像工作站,缩短检验TAT周期,工作效率会提高两倍以上。这些都是自动化流水线给我们的好处,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要失业了吗?
倪语星教授
下午第三个板块是本次大会的重头戏之一——越辩越明: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应该出检验报告?还是诊断报告?该板块由台湾大学附设医院的薛博仁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主持。
薛博仁教授和王辉教授主持
正方观点是临床微生物室应出检验报告,由台中荣总医院林进福教授、高雄荣民总医院李欣蓉教授、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李秉颖教授组队。反方观点是临床微生物室应出诊断报告,由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胡付品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佰义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李轶教授组队。
宝岛台湾代表队
大陆帅哥队
正方一辩林进福教授立论,就ISO15189中实验室的任务,要求快速,诊断报告可能耽误时间。反方一辩胡付品教授立论:出诊断报告是对检验结果的解释,给医生诊疗提供建议。双方你争我夺,观点不一,或提出担心医疗纠纷,或提出微生物室应多花精力培养检验医师,或强调多学科合作,或讨论报告标准化。会场内的气氛随着激烈辩论达到了高潮,在双方辩手的精辟言辞间响起了阵阵掌声。最终,评选出了最佳人气辩手:陈佰义教授和李欣蓉教授。
辩论赛合影
激烈的辩论后是最后两个大会报告。来自台湾阳明大学吴俊忠教授带来《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如何加强真菌病的诊断能力》。吴教授讲到,实验室规模的大小将决定真菌鉴定的深度,实验室可以通过墨汁染色等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通过非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及鉴别培养基等进行真菌培养及鉴定。还通过丰富的菌落图片说明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上的差异,对于白色念珠菌, CHROMagar Candidamedium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真菌的鉴定,还可以通过比对D1/D2区域的序列差异。另外,质谱技术在临床微生物中应用除鉴定外,进行耐药性,菌株分型,毒力等方面的应用。
吴俊忠教授
最后一个大会报告的是来自林口长庚医院的卢章智教授带的《质谱技术在细菌分型中的应用》。传统分型的方法是脉冲场电泳法(PFGE),该方法的时间成本很高。目前应用较广的实验方法是MLST,但也存在分析较复杂的问题。故而现在用质谱来代替以上方法,利用不同波峰,进一步鉴定细菌分型。除了进行细菌分型以外,甚至还可以给大肠杆菌的鞭毛分型。相信未来,质谱可以在细菌、真菌,甚至病毒鉴定方面大有所为。
卢章智教授
以上文章为京港感染论坛独家编辑,转载需要获得许可,并标明来源,投稿热线:pidmi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