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肺炎的个体化诊疗
肺炎的个体化诊疗
宋融融/ 2024-06-05 16:48

Session1:特殊人群肺炎的防与治

2024年5月25日下午首届华夏肺炎大会“肺炎的个体化治疗”版块继续进行,第一部分内容为“特殊人群肺炎的防与治”,本部分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程真顺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范红教授以及北京地坛医院蒋荣猛教授主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一位讲者是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的顾伟教授,报告题目为“老年人肺炎早期识别和评价”。我国是一个老龄化严重国家,老年肺炎疾病负担沉重,顾伟教授基于2023年《中国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诊疗专家共识》,围绕急诊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疗现状、早期识别与评价、经验性治疗三个方面进行专题报告。

图片

顾伟教授指出,老年CAP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症状不典型,预后差等特点。应警惕“隐匿性”呼吸困难,特别应重视体格检查和胸部影像学检查。老年CAP患者病情评估困难,研究发现传统评分方法对超高龄老人的预后评价存在一定缺陷,因此老年人更应关注伴发的多种基础病、吞咽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肌少症等预后不良因素。不同于一般在门诊就诊的患者,在急诊就医的老年患者中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早期留取病原学对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临床医生同时应把握急诊老年CAP治疗时机,尽早启动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治疗单元(有无基础疾病、是否需要住院),综合考虑老年CAP患者生理因素、伴发基础疾病、药物抗菌谱、患者依从性、耐药风险等进行合理的经验性抗感染治。

第二位讲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佘丹阳教授,报告题目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泛耐药病原体的挑战和治疗选择”。

图片

佘丹阳教授针对目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感染泛耐药菌(XDR)的严峻形势和我们已掌握的新型“武器”进行了报告。佘教授首先比较了常见的XDR革兰阴性菌耐药机制,介绍了用于治疗XDR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如头孢洛扎/他唑巴坦、舒巴坦/度洛巴坦(SULB/DURB)、美罗培南/法硼巴坦和头孢地尔等。随后佘教授特别针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潜力药物舒巴坦/度洛巴坦进行探讨。在最新的研究中,SULB/DURB展现出不弱于头孢地尔的临床疗效。此外,头孢洛扎/他唑巴坦已被国外指南推荐作为泌尿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的一线药物。佘教授强调,在CRE和CRAB抗感染治疗中尤其应注意感染部位,并基于耐药表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除研发新药物外,基于PKPD特征优化现有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是XDR治疗的另一途径。佘教授阐述了5种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重症感染中的剂量优化和调整的具体策略。XDR感染的非抗菌药物治疗前景还包括噬菌体、抗生素辅剂等。其中噬菌体不仅可直接杀灭细菌,还可破坏生物被膜,对慢性感染具有疗效。噬菌体-抗生素联合治疗在XDR感染中更有前景,但同时带来了耐药基因传播的潜在风险,并且存在难以标准化和易耐药问题。建立噬菌体库,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佘教授介绍了噬菌体衍生蛋白、抗微生物肽、抗生素佐剂、纳米颗粒等具有抗菌作用及治疗前景的药物以及未来研究重点。

第三位讲者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刘恩梅教授,刘教授作了题为“疫情后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变化和临床特点”的精彩报告

图片

刘教授指出新冠疫情前,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是儿童呼吸道感染三大主要病毒,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是三大主要细菌病原体。疫情期间,佩戴口罩、减少人群流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成为了全球抑制新冠疫情最重要的方法。在此期间,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随之减少,流感病毒下降显著,但鼻病毒基本未改变。新冠疫情后期多种感染性疾病复苏。RSV作为儿童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体之一,在新冠疫情后检出率回升,夏季流行增加,感染中位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时长和混合感染增加。对于流感病毒,疫情后除住院率回升外,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也有增加。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在新冠后期均见回升,特别突出的是百日咳杆菌在2023年卷土重来。肺炎支原体在2023年也出现了一次较明显流行,其中耐药、重症、混合感染比例有所增加,人冠状病毒是混合检出最常见病原体。引起病原谱改变最主要原因是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广泛使用。病毒间相互干扰拮抗、“免疫债”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疫苗接种中断和延误,合并新冠所致免疫失调等因素是疫情后儿童呼吸道病原谱变化的原因。后疫情时代,儿童呼吸道感染将会出现新冠病毒与季节流行性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流行态势,呼吸道病原流行监测,病原学精准检测技术,新冠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疫苗研发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胡必杰教授,报告题目为“非免疫缺陷宿主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识别与诊治”。

图片

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包括地方性真菌病和机会性真菌病。胡必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均可增加肺曲霉病发病风险。病毒感染同样与肺真菌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既往报道显示,57.9%重症流感患者入住ICU 7天后进展为侵袭性肺真菌病。重症流感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中,90%以上为曲霉感染,且显著增加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重症COVID-19患者易并发肺毛霉病(CAPM),CMV感染和实体肿瘤也易并发肺曲霉菌病,且病死率高。诊断方面,非免疫缺陷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特征性症状和体征较少,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较为关键。对于非免疫缺陷患者,“晕轮征”等特异性影像表现较为少见,易导致误诊和漏诊,生物标志物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分子检测方法如PCR和宏基因组测序已成为助力真菌感染诊断的重要方法。治疗方面,目前对于非免疫缺陷人群尚无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胡必杰教授介绍了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并指出艾沙康唑已成为侵袭性肺曲霉病和毛霉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之一,同时强调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肺真菌病的长程治疗中,需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转为口服治疗。

本部分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子峰教授,报告题目为“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现状与研发进展”。

图片

流感是未来“X疾病”最重要的“候选人”。目前针对流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NAI)药物已应用多年。随着RNA聚合酶类药物的不断改进,其已在临床体现出了更加优越的抗病毒效果,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目前上市的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包括PB1抑制剂法匹拉韦和仅需一次给药的PA抑制剂玛巴洛沙韦。玛巴洛沙韦对于NAI耐药的流感病毒也有疗效,然而在成年和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分别发现了2.2%和9.7%的受试者出现了耐药。杨子峰教授随后介绍了首款国产PB2抑制剂——ZSP1273,该药基于VX-787进行结构优化,对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耐药的病毒株仍具有良好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III期临床研究显示,该药物对流感患者症状缓解的疗效优于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另一款RNA聚合酶抑制剂ZX-7101A为PA抑制剂,临床前研究表明,ZX-7101A抗病毒活性强,仅需单次给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对症状更重的流感患者,ZX-7101A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杨教授指出,未来针对RNA聚合酶药物将成为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的主流方向,结构生物学方法将助力药物耐药和药物作用时间机制的研究。

Session2:肺炎的个体化诊疗

2024年5月25日下午,首届华夏肺炎大会,“肺炎的个体化诊疗”版块继续进行,第二部分内容为“肺炎的宿主免疫与综合管理”,本部分由西京医院宋立强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玉苹教授主持。

图片

第一位讲者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徐金富教授,报告题目是“卒中相关肺炎的诊治进展”。

图片

徐教授介绍,卒中相关肺炎是指非机械通气的卒中患者7天内发生的肺炎。卒中相关肺炎患者30天死亡率是其他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3倍以上,但是目前老年卒中肺炎的数据少,发病率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除了我们通常提到的误吸外,脑卒中后儿茶酚胺及相关神经递质水平异常、毛细血管压力升高、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和免疫失衡都是促发感染的重要机制。临床可采用AIS-APS风险评分对卒中患者进行肺炎风险评估。卒中相关肺炎临床诊断与经典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一致,但特别应注意70岁以上人群意识改变、呼吸频率和氧合改变。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可采用CURB-65和PSI评分,也有研究认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也有较好预测价值。卒中相关肺炎患者病原学以G-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厌氧菌为主,经验性治疗应予覆盖。此类患者更应积极完善病原学,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和保护性标本刷较痰标本病原学检查更具指导意义。治疗方面,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注重痰液引流,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护理;应早期开始营养支持,无误吸风险的48小时内尽早恢复经口进食;抗菌药物本质上与社区获得性肺炎和院内获得性肺炎原则相似,具体选用应考虑发生地点,兼顾厌氧菌,评估肝肾功能及耐药风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小心喹诺酮药物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谨慎使用。卒中患者特别强调预防:如体位管理、气道管理、喂养管理、吞咽评估和训练、减少镇静剂、激素和PPI应用等。另需注意的是,卒中患者不推荐抗生素预防。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曾西教授,曾西教授以“吞咽障碍与肺炎康复”为主题进行了报告。

图片

曾西教授介绍了常见的引起吞咽障碍的病因和诱因以及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吞咽障碍可以引起误吸(隐性误吸和显性误吸)、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同时吞咽障碍引起的营养不良也会导致患者的预后变差。目前国内和国外分别以鼻胃管和胃造瘘作为严重吞咽障碍的主要处理方法,特别是在神经科脑卒中患者中常见。然而鼻饲管易引起病人不适、不良生理性反应(如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全身肌张力增高、返流等)、营养不良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吞咽障碍治疗原则包括去除病因和诱因、避免长期卧床、减少镇静安眠类药物和肌松剂、根据预后明确治疗预期和策略以及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曾西教授特别介绍了一种新型肠内营养方法——间歇经口食管管饲法(IOE),仅在需要补给营养时,将导管经口或鼻插入食管或胃内并进行管饲,进食结束后即拔出。IOE具有疗效好、费用低及舒适性好的特点,是吞咽障碍治疗的革命性方法,也为吸入性肺炎的预防和肺炎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措施。

本版块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潘纯教授,报告题目是“病毒性肺炎的呼吸支持方式选择”。

图片

不同于细菌性肺炎,重症病毒性肺炎往往具有更广泛肺泡损伤、肺泡渗出明显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的特点,但中性粒细胞浸润较细菌性肺炎少。机械通气的应力变化会导致巨噬细胞极化,引起并加重肺组织纤维化。病毒性肺炎伴轻-中度呼吸衰竭患者,通常选用鼻导管、经鼻高流量或无创机械通气。ROX指数>4.88是预测经鼻高流量治疗成功的标志。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从插管时机上,需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病人呼吸频率,特别要注意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潮气量变化(>9 ml/kg是预测气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避免延迟插管导致不良预后。病毒性肺炎患者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可刺激呼吸中枢,同时低氧血症进一步导致患者自主呼吸增强,肺牵张反射增加。患者强自主呼吸、肺泡塌陷和复张等一系列过程中压力伤、气压伤和剪切伤是此类患者继发肺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机械通气过程中,需关注病人自主呼吸的波形和规律。通过观察患者体征、呼吸频率与潮气量,监测气道阻断压和食道压等,综合评价是否需要控制患者过强的自主呼吸驱动,避免肺部应力和应变过度。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部通气和血流,改善氧合,但在既往众多研究中未能改善患者预后。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俯卧位通气可以使经皮指氧饱和度(SpO2)/吸氧浓度(FiO2)>150的患者受益,通过EIT监测肺通气/血流比例滴定俯卧位通气时间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可减少驱动压过高导致的肺部过度扩张,从而减少肺部应力,使肺部在高炎症反应期得到“休息”。

供稿:宋融融(中日友好医院)

校对:周   飞(中日友好医院)

审核:赵建康(中日友好医院)

排版:王瑞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